第三章 不一样的二战(下)(第2/8页)

但很遗憾,他没有。不列颠的军人并不喜欢丘吉尔,反倒因为一系列的失败而对他怨气冲天。

——由战前的一流强国衰落到美国跟班的地步,同时还要在最前线直接面对苏联毛熊的恐怖。

把大英帝国一手折腾到这样凄惨的地步,丘吉尔这个首相实在是难辞其咎。

一旦战时状态结束,国防法失效,那么他这个战时首相的下台,恐怕也就进入了倒计时。

到了这个时候,孤立无援的丘吉尔首相,发现自己似乎只剩下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于是,他扭过头来,将期盼的目光投向了西方,那个大西洋彼岸的“民主国家兵工厂”……

但是,美国的杨基佬们,真的愿意付出自己的鲜血和金钱,为大英帝国的欧洲霸权去买单吗?

……

大洋彼岸,美国

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开始,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前后也已经有四年之久了。

因为战火始终都没有怎么烧到美国本土,所以,相比于到处充斥着死亡和匮乏的欧洲各国,战时美国人的生活算是宽裕得多。纽约的百老汇依然灯红酒绿,佛罗里达的海滨浴场也依旧热闹繁华。

但不管怎么样,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还是给普通美国人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汽油的限量配给,让美国人没法再惬意地开车兜风。而战时的市场管制,又使得市场上只有些发青的冻鸡肉和土豆,孩子们喜欢的糖果总是难觅其踪,黄油、牛肉干和水果也是时有时无——吃饱是没问题,但吃好就别想了。除非有着特殊的关系,否则就算拿出再多的美钞,也很难买到牡蛎和龙虾之类的高档食品。

因为军队征发了太多的男青年,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出现在工厂里的女性也越来越多。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在战争期间多次公开发表讲话,呼吁妇女们从家里走出来,用双手为家庭和国家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此时的美国人还没有明显的厌战情绪,依然全心全意地支持国家打赢这场反法西斯战争。

但是,如果敌人不再是法西斯的话,情况又会变成怎么样呢?

华盛顿,白宫

虽然已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但科德尔·赫尔国务卿还是拿着一个文件夹,来到了椭圆形办公室的门外。

望着从门缝里射出的橘黄色灯光,他先是轻轻地咳嗽一声,然后敲了敲门。

“……进来吧。赫尔先生!”

从房门里面传来的,却不再是那个“轮椅上的巨人”的和蔼嗓音,而是另一个略显陌生的回答。

是啊,那位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美利坚大统领、现代人类希望神光之集大成者,尽管瘸腿却身残志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已经在不久之前病死了。现在这间办公室里坐着的,是杜鲁门总统。

一个以副总统身份仓促上位的幸运儿,一位强硬的右翼保守派人士,以及一名好面子的愣头青。

总的来说,杜鲁门总统并不怎么理解罗斯福总统之前制订的宏大全球战略规划,也不喜欢罗斯福总统留下的政府班子,但因为根基浅薄、缺乏人望的缘故,又不得不捏着鼻子继续跟诸位“前朝老臣”勉强合作。

然后,在合作的过程之中,因为彼此观念的南辕北辙,一直在不断地闹出各种矛盾和冲突。

如果是和平时代,这样的磕磕碰碰倒也不算什么。但在眼下这种战争年代,可就显得非常要命了——几百万美军正在全球各个战场殊死搏杀,白宫的任何一个错误判断都有可能葬送成千上万条年轻的生命!

最近这一段时间以来,因为杜鲁门总统和整个执政团队的各种意见对立,白宫的一系列战略决策被搞得一团糟,很多计划都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执行下去了。比如说,在彻底消灭了德国纳粹之后,原本应当尽快敦促苏联对日宣战……但若是完全按照杜鲁门总统的想法一意孤行的话,苏联恐怕就要对美国宣战了!

上帝啊!他似乎真的把英国当成了需要不惜一切代价支持的亲密盟友!

至于拆散英法殖民地体系对美利坚合众国的巨大意义,则被杜鲁门忘在了脑后,即使很多人对他苦口婆心地百般劝说,分析利弊,他还是坚持认为,白宫应该跟唐宁街十号站在一起,并肩迎战克里姆林宫!

甚至还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表示一下态度,而是要让艾森豪威尔的军队在罗马前线动真格的!

真该死,帮助英国人维持殖民地,为了英国人而在欧洲跟苏联开战,对美利坚又有什么好处?

虽然在嘴上都对布尔什维克的“赤色瘟疫”表示敌视和警惕,但实际上除了杜鲁门总统,白宫上下绝大多数人都明白,在战胜了轴心国之后,美利坚合众国下一个真正的敌人是不列颠,嗯,或许还有法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