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战争的真谛就是互相伤害(第4/4页)

此时,在艾森豪威尔面前展开的南意大利作战地图上,表示苏联红军的红色箭头,已经把代表美英盟军防区的蓝色方框给切割得支离破碎——由于南美各国部队的不战而溃,亚得里亚海一侧的东部防线基本上算是彻底瓦解,不复存在了,红军的装甲部队居然一路冲到了扼守亚得里亚海出口的布林迪西港!

而在有十万正牌美军驻守的西部防线,由于苏联方面似乎是顾忌着罗马城内那些价值极高的古建筑,不愿投入重火力进行狂轰滥炸,所以目前双方还在罗马市区没完没了地打着低烈度的巷战。由于美军占领了罗马附近的几个港口,即使被切断了跟南方的陆路交通,依靠着海路补给,这场战斗也依然能够打得下去。

但与此同时,还有十五万苏联红军干脆绕过了罗马市区,朝着盟军的后方腹地一路穿插,把美军分割在好几个彼此无法呼应的港口据点内,只能靠海路保持后勤补给,与在陆地上所向披靡的苏军勉强抗衡。

原本凭着掌握制海权的美英联合地中海舰队,艾森豪威尔还有信心在意大利半岛上继续坚持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但问题是,由于斯卡帕湾的核爆,失去皇家海军大舰队保护的英国本土,几乎是完全敞开着暴露在了苏联红海军的面前。在同时失去了制海权和制空权之后,苏联人的铁甲洪流似乎随时可以渡过海峡,登上大不列颠岛的南部滩头。丘吉尔的战时内阁对此是惊恐万状,自然要抽调地中海舰队回援本土。

因此,在即将失去最后一点优势的情况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艾森豪威尔上将,事实上已经决定保存有生力量,逐步放弃意大利战场,把兵力和物资撤往北非,隔着地中海与苏联人重新展开对峙了。

不过,在撤出意大利之前,根据白宫和五角大楼的指示,他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办成——“……再给前线发一份电报,询问教皇是否已经安全撤出罗马?告诉前线指挥官,这是最优先的任务!”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安排,是因为现任的天主教皇庇护十二世是亲美英分子,早在二战期间,就对纳粹和法西斯政权态度冷淡,同时在暗中给盟军通风报信。而在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彻底覆灭,美苏两军以罗马为界,分别割据半个意大利之后,庇护十二世更是上蹿下跳,竭力煽动天主教徒跟布尔什维克对抗。

很显然,这对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和苏联红军的战略规划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也让教皇庇护十二世上了克里姆林宫的黑名单:可想而知,当梵蒂冈被红军拿下之后,这位教皇在苏联的无神论者和东正教徒手中,会享受什么样的待遇——虽然美国人多半是新教徒,但南边的整个拉丁美洲都是天主教的地盘。如果让教皇这样一位影响力非凡的大人物,被苏联人送上审判席甚至绞刑架,那么将会导致很糟糕的影响。

所以,早在三战爆发之前,盟军就一直在劝说庇护十二世撤出罗马,最好是把整个教廷搬迁到安全的美洲,相信南美的天主教徒肯定很乐意捐款再兴建一座新的教皇宫的。但庇护十二世一直磨磨蹭蹭地不肯答应,因为教廷也跟政府一样,是不能随便放弃根据地的。这世上自古以来就是成王败寇,一旦放弃了梵蒂冈这个嵌在罗马市区里面的“城中之国”,全世界还有几个人肯承认他这个“流亡教皇”的地位?万一斯大林在攻下罗马之后,再扶植一个新的教皇和新的教廷出来,那么天主教世界岂不是要发生第二次大分裂?

然而,无论如何,这一切的预期都是未来的事,而苏联红军的炮弹却近在眼前。最终,在三战全面爆发,罗马城沦为战场之后,庇护十二世终究还是傲娇不下去了,只能半推半就地同意了美方的撤退建议。

因此,艾森豪威尔上将没有等待多久,就从罗马前线收到了好消息——教皇庇护十二世和诸位枢机主教已经撤出梵蒂冈,携带大批圣物和典籍,分别乘坐六艘登陆舰转移到了撒丁岛。

但问题是,庇护十二世虽然勉强同意了撤出直接面临红军炮火的罗马,却说什么也不愿意再离开欧洲。不要说去美洲了,就连北非也不愿意去,坚持要在欧洲的版图上待到最后一刻。

“……既然如此,就让教廷在撒丁岛驻跸一段时间好了!反正苏联人在地中海没有什么舰队,暂时应该攻不到岛上——这位教皇难道真的是宁死都要当个欧洲人吗?”

艾森豪威尔不以为然地如此说道,似乎是忘了纳粹德军空降兵攻占克里特岛的前例,“……然后,根据五角大楼的最新指令,撒丁岛上那几架负责核爆法国的B-29‘超级空中堡垒’,应该也已经出发了……嗯,为了防范苏联人的报复,待会儿就把司令部撤到军舰上去吧!偌大的欧洲,已经找不到一座安全的城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