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让核爆来得更加猛烈一点儿吧!(二)(第3/3页)

由于伦敦的警报系统在第一次核爆之后就严重受损,等到政府搬迁之后,更是完全陷入了瘫痪和废弃状态。所以,对于还没有来得及逃离这座曾经的世界之都的人们来说,伦敦的第二次核爆来得是如此突然。

——跟上次那枚丢偏了的原子弹不同,由于随着政府机构的撤离,伦敦的防空力量已经被削弱到了基本为零的程度,这一次的苏联原子弹被非常准确地丢在了威斯敏斯特区,泰晤士河畔的大本钟上空。

——霎时间,天空燃烧了起来,河流开始被蒸发,狂奔的风中夹杂着毁灭的能量……在核爆的中心位置,一切都被焚毁了,屋顶上的瓦和房屋的砖块、石块都溶化了,从黑色变成橄榄色,水泥构件的表面则被烧出了一层亮晶晶的玻璃。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士兵还是平民,都只能抱着头哀嚎着,然后身上的衣服迅速燃烧起来,紧接着又被烧光了浑身的内脏皮肉,只剩下一副焦黑的骨骼,在冲击波之中寸寸碎裂,最后倒在地上,化成一摊随风飘散的灰烬。或者就象干冰那样气化消失,只在石板和墙壁上留下了一道模糊的人形痕迹。

距离爆心稍远的地方,也是一下子变得宛如炼狱——碧蓝的天空翻腾起了熊熊烈火,空气好像炉膛内一样滚烫,易燃的纸质物品着了火,庭院里的花草瞬间干枯……那些不幸忘了移开视线的家伙,全都猛地摔倒在地板上,痛苦地用双手捂住被烧成两个窟窿的眼睛,发出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哀嚎。剩下那些没有被烧坏眼睛的人,只要站在露天或接近窗户,裸露的皮肤也会由于灼烫的光辐射,而在一瞬间就被严重烧伤。

接下来,可怕的冲击波在一瞬间向四面八方扩散,从著名的伦敦塔桥到古老的伦敦塔,还有白金汉宫的楼宇,特拉法尔加广场的纳尔逊铜像,一切的一切,全都像是用硬纸板搭成的一样的,接二连三的坍塌、倒下,甚至被滚烫的高速气流冲得粉碎,轻易地爆裂开来,至于建筑物里面的人们,则仿佛蚂蚁一样的被狂风吹起,抛在了半空中,很多人还没有落地便烧成了焦炭……电话亭、汽车和泰晤士河上的渡船,都好象火柴盒一样的被气浪掀得到处乱飞,而裹挟着它们的高温干热气浪,还在四面八方内燃了起范围极广的大火,让一切能着火的东西都烧起来,最后将汇成一片急速蔓延的火海,一直烧到再没有可以燃烧的东西为止。甚至就连直线距离数十公里之外的泰晤士河口,人们仍然可以感到炙热的风暴迎面吹过,带来死亡的气息!

在这第二次的核爆之后,伦敦的骄傲与伟大、繁华与古迹,终于全都烟消云散,步上了巴黎的后尘!

另一方面,一大团极高温度的火球,正泛着五颜六色的奇异光辉,裹挟着炽热的烟尘向上空急剧翻卷,膨胀得愈来愈大,也愈来愈明亮……蒸发的水汽在火球上方渐渐形成了一团草帽状云雾,与地面卷起的尘柱搅合在一起,最终变成了一朵顶天立地的巨大蘑菇云,宛如《圣经》传说中的巴比伦通天塔一般引人注目。就算是在海峡对岸的法国加莱海岸,也能看得见地平线后面那一团冉冉升起的蘑菇云……

与此同时,年老体衰、百病缠身的乔治六世国王,眼看着不仅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体系土崩瓦解,就连大不列颠的本土也被种满了蘑菇,自觉无颜面对天堂里的列祖列宗,最终不堪重负,在得知伦敦遭遇二次核爆,白金汉宫、白厅和摄政街尽数化为劫灰之际,不幸脑溢血发作,猝然驾崩于贝尔法斯特行宫。

接下来的几天里,似乎是为了照顾英国的国丧大事,苏联方面暂时停止了核爆攻势,甚至停止了常规的空袭轰炸,转而开始对英国本土大规模投放传单,针对平民展开“纸片攻势”,首先是炫耀自己的原子弹还有很多,至少是足够把英国的所有城市都炸上一遍。然后又义正词严地警告“以战犯丘吉尔为首的英国反动当局”放弃幻想,不要以为躲在北爱尔兰就很安全,“我们的原子弹能够让不列颠的任何一个角落化为灰烬”!

面对苏联人这一番穷凶极恶的核讹诈,从上到下一片混乱的英国人倒是还在咬牙苦撑,或者说是暂时还没反应过来。可问题是,美英盟军在西欧所剩无几的“忠实盟友”,眼下还能够隔岸观火的爱尔兰人,却被对面大不列颠岛上一朵朵遍地开花的蘑菇云给吓得失魂落魄,顿时居然就有些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