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三章 贤弟呀,你为什么不走快一点!(第2/3页)

“杀就杀了,狗剩都馋嘴好一阵儿了。”男人正在头上挠着的手断然一挥,“明天咱再加把气力多挣些回来就是了。”

“嗯……那就杀一只。”受当家的情绪感染,语调也很轻快的妇人恶狠狠的下了决心,“这天儿还不热,炖上后能多吃几天。”

两人正说着时,渡船来了,整个渡头越发热闹,跟着那对满脸笑容的夫妻踏上渡船时,唐成只觉心里暖洋洋的,很温暖。

渡船行至河中央时,一声淳厚绵长的钟声随着江风悠悠传来,钟声一响接着一响,为满是温暖烟火气息的渡船平添了几分出尘的韵味,对岸山林间的鹿门寺开始晚课了。

鹿门山,渔梁渡,还有这悠悠而来的山寺钟声,这些东西使得唐成心中猛然一动,隐隐间脑海里似是浮现出什么来,却又一闪而逝的没能抓住。

这等灵光一闪的东西就好似春梦,春梦了无痕,醒了之后再要去想时,越是用力却越是没了痕迹。

想来想去也没回忆起来的唐成下了船,与那些急着回家蜂拥往山脚河村走去的人不同,他独自一人披着渐渐沉落的夕阳往山中走去。

今晚只能是在鹿门寺投宿了,幸好唐成想去的庞公岩就在前往鹿门寺的途中。

沿着两边绿意初萌的山道向上行去,虽然已经是黄昏时分,但唐成走的并不急促,平日里尽是个忙,此番回金州之后更是得忙上很长一段时间,像眼下这般漫游山林,追访古迹的时候怕是不多喽。

安步当车,唐成悠然上行,鹿门寺看着近,走起来却远,在他的山行之中,夕阳渐渐沉落下去,一轮如洗的明月从远处的树梢上升了起来。

当唐成终于到达庞公岩时,山林中已腾起了一片淡淡的雾气。

寂静清幽的山林月夜中,唐成伸出手去轻抚着庞公岩,心中油然浮现出一个面容高古的隐士形象来。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厌恶官场污浊的名士庞德公因不堪朝廷的屡次征辟,遂以入山采药之名一去不归,左近邻居皆传其入山修道并最终证道成仙,其实这位隐士却是到了这鹿门山中,便在这块岩石边搭建茅屋,自垦山田、自取山泉、过着自耕自食、自酿自饮的隐逸生活。

自汉末至今,时间已过去了五百年,五百年沧海桑田,庞德公早已随风而逝,但他对人生的选择,就如同这块标举其高洁志向和隐逸情怀的庞公岩一样,注定了永不会随着时间而风逝,且将历久弥新,与后来的陶渊明一起,为一代代不得意以及不堪红尘磋磨,不堪城市烦扰的后人构建一座精神的桃花园。

抚着庞公岩追慕古人,良久之后,唐成一声轻叹道:“其实生活也可以很简单,快乐也可以很简单的。”

说完之后,唐成又自失的笑着摇了摇头,要是自己现在已经六十岁的话,那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种生活,但是现在……还不行,还不想,也过不了。

没有艰辛的劳作就体会不到小憩时的惬意。同样,没有年轻时执着努力的经历,隐逸时面对如斯山景的回忆也该是太寂寞了吧?

而他现在就正是该执着努力的时候,是为异日年华老去时积攒下足够回忆的时候。

在这样的隐逸圣地,自己感受到的反倒是该要强化用世之心,这算不算亵渎前贤呢?唐成自嘲的一笑后,循着旁边的乱石登上了庞公岩。

站在庞公岩上,看着寂寂清清的山林,淡淡的林雾渐次腾起化为薄薄轻烟,在皎皎月辉的照耀下,烟和树就有了许多的层次与轮廓。

这月,这烟,这树终于帮唐成找回了前面渡河时一闪而逝的灵光!

轻披一身明月星辉,庞公台上心清如洗的唐成一任灵光乍现下勾起的这首诗从口中流泻而出:

山寺鸣钟画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樵径非遥长寂寥,唯有幽人夜去来!

将这首孟浩然的隐逸名篇《夜归鹿门寺》吟完之后,唐成油然吐出一口气来。

看到了庞公岩,看到了这般“鹿门月照开烟树”的美景,再附庸风雅的吟一吟这首画龙点睛的《夜归鹿门寺》诗,吟完后犹觉唇齿留香的唐成但觉今天突然兴发起的访古之幽情已经彻底释放了出来,虽然按后世的话说他今天这举动实在有些装逼,但他自己却从这段经历中实实在在的感觉到心中如遭水洗,由内到外透出一股子幽静清宁的放松。

思古,访古已毕,唐成正欲下岩继续往鹿门寺进发时,蓦然便听身后一个清朗的声音传来道:“好一个‘樵径非遥长寂寥,唯有幽人夜去来’,好一个幽人,好一首脱尽人间烟火的隐逸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