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三章 贤弟呀,你为什么不走快一点!(第3/3页)

这样的夜晚突然在身后听到这样的声音,吃惊的唐成猛然转过身来,就见到一个身穿麻衣儒服的少年正站在旁边不远处,这少年的年纪不过十八九岁,但让人奇怪的是这般年轻的他眉宇之间却自然而然的显现出一片清逸的宁静,这份气质恰与周遭的环境契合的丝丝入扣。

烟树旁,月辉下,手中闲握着一本书卷的少年看着他微微而笑,几乎就是在一瞬间,唐成就喜欢上了眼前的这个少年。

“原该悄然离去才是,只是兄台适才诗中所吟恰与我心中所感戚戚合焉,因不忍离。冒昧开言之下扰了兄台的诗兴,实是罪过!”月光下的少年向唐成一个揖礼后,微微笑道:“襄州孟浩然见过兄台!”

听到“孟浩然”这个名字,唐成只觉耳边似有洪钟大吕敲击般“当”的一声震响,这他娘也太巧了吧,他刚因周遭的情境所感吟了一首《夜归鹿门寺》,转头之间就碰上了这首诗的原作者,我靠,人还真是不经念叨,他这李鬼就这样一头撞上了李逵!

“原来是孟兄,在下金州唐成。”笑着还礼答话之间,唐成脑海中的记忆也都活了过来,狗日的,这回的确是太他娘的巧合了。

孟浩然本就是襄州人,他虽然家住涧南园,但因从小就仰慕庞德公,加之唐代士人也有读书山林的风尚,是以孟浩然在年轻时特意在鹿门山庞公岩附近结了一处茅舍隐居读书,而这首追慕庞德公,表现其隐逸情怀的名作《夜归鹿门寺》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想到这里,唐成因又问了一句,“孟兄便住在左近?”

“家在涧南园,不过左近却也有三两间读书的茅舍。”月光下的孟浩然笑起来时看着真是清淡得很,“前两天原是回了家,晚间重回这里时恰好听见唐兄此诗,说来真是巧得很了,唐兄所吟正与我适才胸中所感一模一样,人生机缘之奇妙竟至于斯!”说完,孟浩然又自笑了起来。

听到这里,唐成已经是彻底无语了,日啊,今天不仅是巧,而且还巧的就差了个前后脚,就是这么短短的一会儿功夫,只要他再晚来半炷香时间,也许就能亲眼目睹并见证隐逸名篇《夜归鹿门寺》的成诗情景了。

这对于一个酷爱唐朝,酷爱唐诗的中文系毕业生而言该是多大的损失!悔呀,唐成现在真是肠子都悔青了!“咱们到的时间该是差不多,我怎么没在山路上见着你?”

“我循的是另一条山道。”孟浩然说完之后,伸手向右边的山林间虚引道:“某读书的茅舍便距此间不远,山居虽简,恰有今日自家中携来的三五瓯浊酒,另有风鸡可资佐之,如此佳月夜,唐兄可愿围酒夜话?”

这样的要求唐成又岂会拒绝?只是走到孟浩然身边时,他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句,“孟兄啊孟兄,你上山时为什么要走另一条路?为什么就不能走快些,那怕快一点儿也成啊。”

唐成说着这话时连连摇头叹息不已,脸上那副痛心疾首的表情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

……

“噢,要是这样的话,那我就比你要大上几个月。”

“唐兄不仅年龄比我大,这份诗才尤其令人倾羡。樵径非遥长寂寥,唯有幽人夜去来!此句直如从我胸中流出一般。沧海桑田五百年,庞公岩上吟此诗,唐兄此诗此情足令先贤告慰。”

“浩然贤弟呀……这个……这个……咱们不再说这首诗成不?来,喝酒,喝酒……”

……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的这句诗已经最好的说明了孟浩然的性格特点,其天然自有一段风流,加之性格恬淡,心清如泉,直使与他围酒夜话的唐成有如沐春风之感。

这一晚,庞公岩侧孟浩然的茅舍中语声不断,吟诗声,诵书声,欢颜笑语声持续了整整一夜,当窗外薄暮中的第一缕朝阳顺着半开的竹窗照进来撒到唐成脸上时,他才意识到天竟然已经亮了。

相见全无备,离别两依依。原是说好只送几步的,但孟浩然却一直将唐成送到了渔梁渡头才终于肯停住脚步,唐成站在船上,一再叮咛嘱咐的则是让孟浩然信守誓约,过些日子安顿好家里的事情后便往金州漫游。

……

回到客栈,冯海洲诧异地看着脸上喜意压都压不住的唐成,“大人,有什么好事这么高兴?”

“认识了一个好朋友,能随意交心的好朋友。”唐成笑的无比高兴,无比真挚,哈哈大笑中朗声拽文道:“人生得一知己,何其难也!”

便是在唐成的欢快心情中,两人动身踏上了返回金州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