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桃林结义(第2/3页)

罗大成淡然道:“未曾去过。怎么,那里也曾出过什么事情?”

包拯微笑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是一名外来男子,因为妻子被无辜打成重伤,一怒之下斩杀了陈家父子三人,以及秦氏父子二人,外加数十名家丁武师,俱都惨死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大案,已经轰传天下,罗兄未曾听说过吗?”

“小弟孤陋寡闻。想必包兄对此事知之甚详了?”罗大成这样平静地说着,轻轻地将狄丽娘从怀中放下,让她坐在自己身边的毛毯上面。

狄丽娘虽是虚弱无力,也勉强能够自己坐着,纯洁稚嫩的俏丽娇容上,已经微带上了惶然的神情,看着自己的夫君与那姓包的举子之间,隐然升起的紧张气氛,呼吸也变得微有些急促。

包拯对他的动作若恍然未见,淡然笑道:“小弟曾为家中族兄之事,到陈家集去过一趟,刚好看到满街画影图形,捉拿那无名男子。画师技艺非凡,将那男子容貌画得极为详尽,让人一看便知。”

罗大成暗叹一声,心中有些苦恼。若如此,自己带着狄丽娘到京师去,会不会被人认出,惹来麻烦?

不过,麻烦现在就已经找到头上来了。包拯眼神犀利,静静地看着他,仿佛要一直看到他的骨子里面去。

桃林间的气氛霎时变得极为凝重,罗大成的手已经按在刀柄上,脸色冷酷,强烈的气势在他的身上散发出来,仿佛无形的重压一般,让包拯渐渐有些透不过气的感觉。

罗大成的姿势,已经化为单膝跪坐在地上,仿佛一只猎豹,身上充满了狂暴活力,随时都可能暴起伤人一般,手掌紧紧握住刀柄,冷酷的面容上隐隐现出凶恶之相,一字一顿地说道:“包兄,你可曾听说过,祸从口出的话?”

包拯的眼中光芒闪动,脸上却是一片平静,微微笑道:“罗兄,你就不必再吓唬小弟了。在你的眼里,根本就没有杀气,虽然你纵横沙场多年,身上自有肃杀气息,可是是否真的动了杀心,小弟在庐州衙门帮办刑狱多年,自认还能看得出来。”

听了这话,罗大成那强装出来的凶相渐渐减弱,最终化为平静,眼中隐然现出温暖的笑意,淡然道:“哦?你就这么肯定?”

“关于边塞一案,小弟曾看过先后到来的那些公文,虽然有些地方含糊其词,亦能从中看出些蛛丝马迹。自庞克行掌管阳武寨军务以来,不过几日,便出了罗副指挥使遇伏之事,随即又有二将争执动手,显见其中或有挟私报复、欲陷同僚于死地之隐情;后来又有公文发来,道是曾设伏的契丹大将萧达烈与三百辽兵被诛于村寨之中,穆将军与杨琪将军又先后为罗副指挥使力辩,更有从辽军围攻中救出杨将军的大功于后,由此显然可知,罗副指挥使虽然刀伤上官,实则功大于过,有杨氏相助,他日取消海捕文书,甚至让罗副指挥使官复原职,亦不用多少时日了。”包拯平静地说着,又沉吟道:

“至于陈家集之事……小弟也曾为家兄服毒一案,在陈家集的乡间走访询问,虽然家兄一案至今未有确凿证据翻案,但陈秦氏父子被杀之事,前后一切事端,小弟已经一清二楚。那一位外乡来的男子,实为为民除害,也可算是自卫伤人,便是到了衙门,也当从轻发落。若是小弟审案,还要对那位义士多加褒奖,以嘉奖他的义行!”

罗大成听得有些惊讶,却见包拯面色肃然,向他拜倒,沉声道:“家兄被陈氏父子派人谋害,此案若要翻过来,至少也要多年之后;罗兄为家兄报仇,小弟在此拜谢!”

罗大成慌忙还礼,苦笑道:“原来你族兄,就是去年被谋害的那位年轻县令……小弟当时一怒杀人,终究有个罪责,包兄若要到衙门出首,小弟也不敢拦阻。”

包拯洒然一笑,道:“恩将仇报,罗兄当小弟是什么人了?若是小弟审理罗兄之案,自当禀公而断,不徇私情;只是到衙门首告,出卖恩人,此等事小弟还做不出来。”

罗大成松了一口气,暗道:“原来包拯还不像传说中那么死板,这就好多了。”

包拯又是深深一拜,道:“罗兄博闻强记,见识非凡,兼且武艺高超,小弟钦佩至极;既蒙罗兄青眼,愿与小弟结成兄弟,敢不从命!”

罗大成听得大喜,慌忙回礼,上前将他搀扶起来,二人相视而笑,彼此俱有惺惺相惜之情。

包拯问道:“请问罗兄,贵庚几何?”

这个问题倒让罗大成有些挠头,心中暗自沉吟道:“若是真的论起来的话,今年比我来时那年早了九百八十年,我也差不多比包拯小了一千岁,现在应该是负的九百几十岁……不过话自然是不能这么说的,总得加些水份进去,给自己涨上将近一千岁也算不了什么。既然如此,不如再说大一点点,包拯今年有二十八周岁,如果是算虚岁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