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第3/6页)

崔明堂劝道:“我都已经听说了,你放心,只要有大将军在,肯定能保姑父安然无恙。”

阿檀接过碗,呆呆地双手捧着,勉强喝了一口,半天才咽下去,突然觉得喉咙发酸,带着一点哭腔,哽咽道:“是,如今我能指望的也只有他了,大表兄,你说,我是不是品性卑劣的女子?之前对他说,两不亏欠,再也不要有什么牵扯了,如今出了事情,却又厚着脸皮,指望他替我分忧解难,他若是不愿……”

“他不会不愿。”崔明堂打断阿檀的话,“这是他分内之责,为了你,他做什么都是肯的。”

“为什么他肯?”阿檀用含着泪的眼睛望着崔明堂,问他,也问自己,“你怎么知道他肯?”

这个问题,崔明堂不愿回答,他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沉默了下去。

……

天黑的时候,秦玄策回来了。

他换了一身戎装,坚硬的山文重环铠甲在暗夜中泛着冰冷的寒光,肩膀上两只饕餮凶兽,仰首张口,狰狞不可名状,一袭玄黑色的刺金暗纹大氅虚虚地披在身上,并没有遮掩住他的矫健英姿,反而愈发显得骁悍魁梧,宛如不可撼动的山岳。

铁甲金刀的士兵列阵成队,跟随在他身后,黑压压的一大片,将武安侯府的庭院挤得满满当当的,他们举着火把,火光跃动,步伐铿锵,撕破夜色的静寂,仿佛带着喧嚣的鼓噪,而他们又是肃静而沉默的。

阿檀一直在庭院中等着,此时见他归来,她几乎是跑着过去:“如何?”

秦玄策略微一个抬手,黑压压的士兵“刷”地一下止住了脚步,兵戈锐气迫人眉睫。

崔明堂亦大步走来,也问了一句:“如何?”

阿檀在快要扑到秦玄策身上的时候,硬生生地刹住了步子,不安地望着他:“你快说啊。”

秦玄策的目光依旧是温和的,但那其中又蕴含着刚硬的意味:“不用担心,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我亲自率部增援渭州,即刻出发。”

只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但从他口中说出来,带着重逾越千钧的力量,叫阿檀的心瞬间就落到了实处,她自己都还没反应过来,眼泪已经“叭嗒叭嗒”地掉了下来。

做了母亲的人了,还是这么爱哭,娇气又矫情。

秦玄策下意识地伸出手去,想要为她擦拭眼泪,但手指将要触摸到她的时候,一下又顿住了,僵硬地曲张了一下,飞快地缩了回来。

阿檀慌乱起来,仓促地后退了一步,幸而天黑,旁人看不到她的脸红了。

崔明堂咳了一声,把正题拉回来:“大将军可是求来了皇上的诏谕?”

“不曾。”秦玄策的神色很快恢复了冷静,他看了崔明堂一眼,“皇上龙体确实不妥,我早上辰时进宫,皇上一直在昏睡中,候到申时才醒来片刻,我向皇上禀明了渭州战况,但眼下皇上与太子皆卧病,恐京都不稳,皇上令我严守长安,不可擅离,率兵增援渭州一事,交由魏王决断。”

寥寥数语,听得崔明堂心惊胆战。

委实不曾料想,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高宣帝竟病重至此,而在这等情况下,能够面觐圣驾的,也只有秦玄策这般肱股重臣了,高宣帝命秦玄策不可离京,这本身已经是一种不祥的意味了。

崔明堂听得眉头打结:“此事若交由魏王处置,恐怕对姑父不利。”

秦玄策的语气依旧稳稳当当,没有一丝波澜,却道: “魏王十分热忱,听闻此事,当着我的面,即刻召集了左右丞相并兵部诸位大人,商议出兵之事。”

“结果如何?”崔明堂急急问道。

秦玄策勾起嘴角,露出一个意味不明的笑意:“事关重大,魏王不敢轻予置喙,不商议个十天半月,估计下不了定论。”

崔明堂倒抽了一口气:“那怎么等得及?”

但话一出口,他已经觉得不对,因为方才秦玄策已经明言,他亲自率部,即可出发,如此,岂不是罔顾圣意,私自出兵,此死罪也。

崔明堂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面色凝重:“皇上既有令,大将军不可擅离长安,可见时局十分不妙,大将军为中流砥柱,届时若有异变,可镇山河,确实不可擅离。”

他语速飞快地说道:“太原兵马虽强,远不至于逐鹿天下,陈庭洲未奉圣谕,擅动兵戈,等同谋逆,他诸般不顾,在此时骤然发难,实在令人费解,如今姑父那边形势危急,又不能不顾,此两难之局也。”

阿檀听得浑身发抖,刚刚褪去的寒意又侵袭上来,让她几乎站立不稳:“那可怎么办才好?”

秦玄策终于还是忍不住,伸出手去,在阿檀的头顶摸了一下:“我不是说了吗?我亲自率部增援渭州,即刻出发,既然我前段日子一直称病在家,接下去就继续病着,能瞒多久算多久。傅侯当年曾解我凉州之围,今日他既有难,我岂可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