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第2/5页)

容昭虽然未曾见过报纸,但听祝子翎一说自然也能想到这些,当即安排人着手去办了。

虽然祝子翎实际不管事,但这些接到任务的人终究不太明了报纸的意思,思维多有局限,很多事都得他出主意,于是这报纸容昭还是交给了祝子翎来管,让他挂了个顾问的名。

官方办的报纸自然不好登什么情情爱爱的故事,但只写政事相关又吸引不了大部分百姓,因此祝子翎让人琢磨着把种土豆、发酵肥料这些技术编成一些带趣味性的小故事,兼顾趣味和科普推广。另外还刊登了一些比较曲折的刑事案例,往往过程跌宕起伏,最终善恶有报,保证能吸引到人,同时还可以普法,宣传惩恶扬善的风气。

不过如今会读书看报的,主要还是准备科举的读书人。为了吸引这部分人,祝子翎又问容昭要了权限,弄了一个科考版块,把往年的科举的一些真题,配上优秀的卷子,和当考官的大臣的批改解析放上去。到时候不愁这些读书人不来买。

最后就是祝子翎还“以权谋私”,收了一些描写容昭戍边战事的稿子,读者可以当话本看,还能增进一下军民情谊,再顺便吹一吹容昭。

这么一弄,报纸的内容整体就挺丰富了。

编辑部的人手和工作都弄好,刊登的内容也有了,离印刷成品基本就差拉广告商这一步了。

如今的印刷成本是比较高的,若是没有广告招商,只能靠财政补贴来压低报纸的价格,不然要价太贵便起不到祝子翎和容昭设想的作用了。

不过出乎祝子翎的意料,一放出招商的风声,便有不少人蜂拥而上,眼看办报纸的资金问题是不用怎么担心了。

祝子翎本来以为至少得发行个一两期,让其他人看到效果了才会有人来送钱,却没想到他的名头早已成为了金字招牌。在许多人看来,祝子翎不光是福星,更是只要做出一样新鲜东西,就能大赚一笔日进斗金的财神爷。如今听说他又弄出一样没听说过的报纸,还要招商,不就相当于给了其他人分杯羹的机会?哪里有不踊跃的。

何况抛开其他,光凭祝子翎如今的身份,那些有钱的商人们能给人孝敬一笔钱拉一拉关系,就已经相当的庆幸,便是白送出去,那也没有什么不甘愿的。

一切准备充足,到如今,报纸终于要发行第一期了。名字就叫大启月报,每个月出一期。

第一期自然要隆重一些,祝子翎特意让容昭这个皇帝写了个发刊贺词。容昭一半内容夸报纸,一半内容秀祝子翎,倒是半点也不觉得害臊。

抛开皇帝致辞,首期最重大的消息就是修水泥路了。相关内容占了接近两个版面,从水泥的研发、作用,到铺路的方法,以及征用徭役的标准都十分仔细地写了上去,而且写得也相对白话,只要找个认字的人,多半都能看懂。

这报纸除了售卖,下面的那些村子则是村长每月都可以去衙门领一份,而且必须去领。这样一来,一个村的村民基本上都能知道报纸上的内容。

除了水泥路,另外还有个消息容昭需要广泛传播出去,那就是研究所要招更多的人,征集各种有益处的发明。

研究所虽然设了一些官位,但只有做出重大成果的人才能得到授官,而平常搞各种研究、实际做事的人,即便容昭之前搜罗招揽过不少,却是还缺着许多。

虽然研究所招人的政令下了,却是只有无心科举喜好研究的读书人可能前来尝试。那些技艺出色、有改良和发明能力的各类工匠,不仅不会敢来应征,甚至可能根本都无从得知这件事。

如今报纸上写明了,出色的工匠也要招,和读过书的一样,只要能做出有用的东西就有奖励,甚至能当官。

报纸发出去,京城当然是最先看到的,其他的那些州府,则是陆陆续续一两个月后,才终于慢慢发到底下的村子里去。

虽然来得有早有晚,但无论哪里,都被这大启月报掀起了一阵波澜。

官员们对着容昭写的发刊词方方面面地琢磨吹捧,老百姓们则是对说是比青砖还要好的水泥路、用了亩产翻番的肥料、伤口可以拿线缝起来等啧啧称奇,一连数日谈资都离不开那薄薄的一份报纸。

如今大部分老百姓懂得不多,把话本和说书故事当真的不少,对于报纸上的东西自然更是没什么质疑。毕竟这可是村长从衙门领回来的,上面还印着皇帝亲自写的文章呢,简直跟圣旨也差不多了。

加上祝子翎和容昭神仙下凡的形象已经日渐深入人心,便是对于一些本来超出很多人认知的事,如今这些百姓们也大都深信不疑了。

毕竟那土豆他们种了,亩产就算没到千斤,七八百至少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