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第3/5页)

既然亩产千斤的粮食能有,那光滑平整的水泥路、千里眼一样的望远镜又有啥不能有的?

有此铺垫,之后各地修路果然顺利许多,进展也比之前预计的快。因为报纸上把修路的待遇要求写得清清楚楚,各级官员趁机克扣中饱私囊的行为也减少了。

当然,总有些特别胆大包天的,即便如此仍然要打修路款项的主意。明面上没法从工钱里扣,就在买材料那里短斤少两,或是做假账,吃空饷。

西南羌州,修路一事的推进比其他地方要慢上一些。

这里不仅语言跟中原地方不通,读书识字的人更是极少,当地土著氏族相对与外界隔绝,因而报纸的宣传效果远远比不上其他州府。

原来在京城的温家主,也就是温辞的叔叔,如今在羌州就是负责修路事宜的一个小官。

之前温家人看中了霍玄照,温家主的女儿非要跟在霍玄照身边,霍玄照就如了他们的意。

温家人以为这是他们用的伎俩成功了,正高兴着,却不想不是等到霍玄照来迎亲,而是等到了温家主被派去西南的一纸调令。

温家人顿时大惊失色,连忙又找上将军府,得知原来霍玄照要去西南。

“不是说要跟着我?怎么?要去西南就不想跟了?既然这样,那以后就再也别来我跟前碍眼。”

霍玄照当时是故意这么说激温家人。

温家主自是不愿意去西南的,虽然品级不变,但西南蛮荒之地,跟京城简直是有如云泥,他年纪也不小,一旦外派,甚至不知有生之年能不能回京。哪怕有女儿能嫁给霍玄照这根胡萝卜吊在跟前,温家主也不怎么敢冒这个风险。

但调令已下,哪里是温家主不愿意就能更改的。倒是那位温姑娘,未必一定要随温家主去西南赴任。

但她正满心想着嫁给霍玄照,挤下温辞如今的风头,听到霍玄照故意的话,反倒越发坚信这是对方对她情谊的考验,自是不愿意就此放弃。

况且温家已经落魄,她的父亲又要被外放,可以借势的温辞霍玄照往后也都不在这里,要是留在京城,可想而知难再找到什么好姻缘。

如此一来,温姑娘自然宁愿一赌,咬牙跟着温家主一起去了西南。

西南比起京城要穷苦太多,温家主一个七品小官,被安排的职位还只是副手,根本无人重视。去了之后,温家人都很不适应。

温姑娘一路上便劳累得失了颜色,到西南后被各种蛇虫鼠蚁吓得不轻,好不容易身上疹子消了,去找霍玄照,满心以为可以苦尽甘来了,哪知道却见霍玄照道:“你不是说只要跟着我就行了么?如今你温府跟将军府也隔不了多远,难不成还要跟着本将军去军营?”

温家人一时都傻了,没想到对方说的让温姑娘跟着,真的就只是跟着。反应过来后,温家人当然想要控诉霍玄照说话不算话故意耍人,可西南不比京城,没人会为了他们一家外地来的小角色,去跟手握重兵足以当土皇帝的霍玄照讨公道。

更何况霍玄照本来也只承诺了让他们跟着,可没说会娶温姑娘。这里的民风也不讲究什么姑娘的名节,温家人想出去说霍玄照的坏话都占不到什么道理。

几人刚一闹起来,就被霍玄照的亲兵扔了出去,之后还想再找温辞,结果又被霍玄照刻意“关照”了一番,便再不敢上门,只能默默地把这亏吃了。

温家人打上霍玄照的主意,结果不仅没攀上高枝,反而偷鸡不成蚀把米,从京官沦落到了穷僻的西南,却是悔之晚矣。

没多久温家主就开始埋怨起了自己女儿,怪她非要嫁霍玄照,都是因为她才把自己拖累成这样。

温姑娘自然不愿意光自己背锅,温家吵得不得安宁,越发事事不顺起来。

后来温家主为了站稳脚跟,把女儿嫁给了当地一个九品小官的儿子,比起之前温辞帮忙相看的人家可以说差了许多,离温姑娘原本的目标更是十万八千里。只是那小官的氏族在当地颇有势力,还不是主支,但温家主为了摆脱困境,还是拿女儿与人结亲了。

如今这修路的差事,其实也是温家主靠着亲家得来的。

温家主把修路当成了一桩肥差,这里实打实的天高皇帝远,当地百姓虽然性情有些凶悍,但懂的却很少,他不光能减少水泥的用量,中饱私囊,还能克扣掉做工的百姓至少三分之一的工钱,只要随便找个理由就行。

这些西南人习惯了官府类似的行径,闹不出什么事。

温家主靠着裙带关系当着蠹虫,倒是比之前得意不少。羌州虽然比京城差得远,但手里有点实权能捞钱,还能吆五喝六的被一些人捧着,确实也比当个无人问津的闲散小官要强。

朝廷这次给这水泥路拨款还挺大方,温家主看着比要求薄了快一半,但表面看上去还是很平整完美光滑的路面,再想到被自己揣进兜里的银子,那是相当的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