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北元汉臣回归大明(第2/4页)

在这样的情况下,哈尔台吉哪怕是心中再是不甘,也没有任何的办法,只能是带着希冀的目光看向欧安民。

欧安民躬身作揖,而后说道;“臣并非是选择继续留在北元,如今家族遭受巨大困难,臣待在此地心思不宁,再也无法全力为陛下效忠。”

在说效忠这两个字的时候,欧安民的眼神没有看向额勒伯克,而是望着哈尔台吉。

这番话听着是跟额勒伯克,实际上是欧安民对哈尔台吉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意思。

额勒伯克笑着问道:“明明可以昨晚走,你为何偏偏要等到今日的早朝,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吗?”

“还是说一些什么别的想法。”

对于额勒伯克的调笑,欧安民并没有过多的在意,而是对着额勒伯克躬身作揖,同时也对哈尔台吉躬身作揖。

悠然一叹道:“臣出生之际,正值大元一统中华,然那时情况,已然是如病人膏肓。”

“臣考取功名踏入仕途之后,有心改变当时现状,于御史台任职,竭尽全力想要使得更多人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从而江山稳固。”

“臣这一辈子,吃的是大元官家的饭,做的是大元官家的事,却也只能看着大元王朝分崩离析。”

“这大元天下,并非是亡自于那朱元璋之后,而是大元内部多方争斗,从而导致逐渐空亡。”

“即便是大元末期,那朱元璋也不过只是一方逆贼罢了,于多方反贼之中,也只是个小角色,谁能想到会有今日之盛况。”

“忆往昔,意难平,臣说这些,并非是想要去谈先前之成败,而是想告诉陛下,大明朱元璋也好,大明太孙也好,他们穷尽全力,来调查我等在北元汉臣之情况。”

“找寻弱点,逼迫我们不得不离开北元,返回大明,不得为北元效劳,其中用意尤为明显,便就是想要剪除北元之羽翼。”

“我们现在的离开,也会让往后所有想要为北元效劳之汉人,心中平白生出诸多忌惮,大明太孙开此先河,日后诸代君王自然会相竞效仿,将此路堵塞。”

“陛下当知,曾经强如成吉思汗,也未能攻下宋朝,便是蒙哥也是去世中原,唯一能够取得中原之我大元世祖,也是有了汉人之助力才得以功成。”

“这日后的北元,臣并不知道会发展到如何地步,今日来朝,只是想告于陛下,万万要提防大明太孙,此人年少有为,白手起家,精通商道,兵道,内政之道,攻心之道。”

“以大明如此之疆域辽阔,仍然是犹不满足,意欲更辽阔之疆域。”

“往后北元何去何从,恳请陛下多多思虑。”

说完,欧安民跪倒在地,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

这便是意味着往后跟北元的关系,将会彻底的断绝。

他心中很清楚,自己回到大明之后,不可能再有什么得到重用的机会了,不仅会有受到监视,更无法参与朝政之事。

额勒伯克原本带着戏谑的神情逐渐慢慢收回,从方才欧安民的这一番话语之中,他感受到了真诚。

不管先前在朝堂之中如何争斗,欧安民的心,是一直向着北元的,也是真真切切的北元忠臣。

下意识的,额勒伯克望向欧安民四人。

不仅仅是他们四人,便是那些昨夜已经离开的汉臣们,即便是有着自己的诸多想法,可真要说起来,他们也都算是忠臣了。

在大元经历过三番五次的崩塌之后,还愿意在跟着待在北元,已然是能够说明一切。

其实额勒伯克也知道,大明成立之初,对于这些北元汉臣们,都开出了很好的待遇和条件。

而他们是毅然决然的选择跟着不断落败,看不到希望的北元。

从熟悉的中原地区,来到这陌生的草原地区。

想到这里,额勒伯克不由是轻轻叹息。

而下首的哈尔台吉,此刻已然是红了眼眶。

面前的欧安民,虽然没有什么名分之说,但在哈尔台吉看来,这就是自己的老师。

哈尔台吉从小的教导,就一直是欧安民在负责。

心中只是短暂迟疑,哈尔台吉未待额勒伯克说话,上前两步,噗通一下就跪在了欧安民的前面。

“老师,我是第一次这么叫您。”

“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天你会离我而去,我的一生,都一直是您陪在我的身边。”

“局势如此,大势难改,我也不能为了一己私欲,而让老师弃家族不顾。”

“今日便执弟子礼,为老师践行。”

“酒来!”

哈尔台吉几乎是哽咽着说出这一番话。

还在蒙元时期,欧安民就被任为哈尔台吉的教导,至此一路过来近三十年,两人几乎是一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