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北元汉臣回归大明(第3/4页)

欧安民没有选择离开,其实跟哈尔台吉有着很大的关系。

只是在蒙元之中,因为哈尔台吉王爷身份的关系,从地位上来说,是不能够认一个汉人臣子作为老师的。

因此虽有师徒之实,但一直未有师徒之名。

在哈尔台吉一声酒来。

麾下侍卫看向额勒伯克。

额勒伯克轻轻点头。

到了这份上,就没有必要说因为这一点小事,而闹得不愉快了。

“王爷,何……何必如此。”

欧安民此刻老泪纵横。

他对于哈尔台吉,比之自己的儿子都要陪伴更多。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从小看着哈尔台吉长大,在自己的教导中慢慢成长,已然有一种类似于父子的情愫在慢慢的产生。

到了现在,更是难以舍得。

哈尔台吉双膝挪动,扶住欧安民的双手,认真的看着欧安民道:“老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请恕我不能为你养老,但若有任何的事情,我必然会倾其所有来帮助老师。”

两人原本平日里于额勒伯克面前隐藏的情感,到了这个时候再没有任何的顾忌。

毕竟欧安民就要走了。

这时,欧安民忍不住将哈尔台吉拥入怀中,这一刻的心中的情感顿时爆发开来。

额勒伯克只是看着,并没有说话。

经过先前欧安民那番话后,他的心中现在有些五味杂陈。

只不过现实很清晰,即便是知道了,又没有什么改变的意义,从这段时间北元的变化来看,大明太孙的权谋,根本不是他所能够阻挡的。

在这样的人物面前,即便是强行对抗,最终受到伤害的还只能是自己。

合作,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了。

放弃北元的汉臣们,看似大明太孙先前没有说得很是重要,但是就这些针对于他们的准备来说,完全可以看出其暗中是做足了准备工作。

额勒伯克也听说,即便是有一位汉臣算是孤家寡人,大明锦衣卫都把其失踪数十年的父母给寻回来了。

……

北元的汉臣陆陆续续的回到了大明。

而朱英也很快把这件事刊登于邸报之上。

当然,朱英并没有在邸报上说出关于自己做的手段和准备,而是讲述自己去到北元谈判的时候,在和北元达成和平盟约的情况下。

看到这些北元汉臣们多是十年的想念家乡,因此心中极为感动,便就向北元皇帝请求,放归他们回到大明。

其实这些北元汉臣,个个都算是有真才实学的。

在蒙元时期,竞争可要比现在激烈多了,能够以汉人身份从而进入到北元的朝廷之中,都是个中的佼佼者。

蒙元可不缺乏狗腿子,本身就有着大量奴隶,单纯的阿谀奉承是没有用的,必须要有真正的才干,做出实实在在的政绩,才会破例得到蒙元的看重。

朱英没有必要去破坏他们的名声,如今的大明也是很缺乏人才,全国官府各个岗位空缺的太多了。

太多太多的人,连识字都不行,哪怕是大力的进行教育的普及,也不是说短短一两年之内能够看到成效。

百年树木,十年树人。

至少要在八九年后,才能真正的孕育出新生一代的大明才子。

而在这个期间,大明的各方面变化也是飞速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基础文学的开展,人才永远都不会嫌多。

北元汉臣的全部回归,也给大明上下增加了很大权威。

虽然邸报上没有进行一个详细的说明,但稍微懂得一点情况的,都知道事情的根源没那么简单。

也算是有一个很好的震慑,让一些妄图怀有颠覆大明之心的人,心下戚戚。

就现在大明的整体形势来说,几乎是一片晴好。

在减少北元的威胁之后,草原上零星的部族,根本无法维持对大明的对抗。

其中以玉米饲料对于草原尤为珍贵。

为什么说大明难以饲养大量战马,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在于草原的牧草。

战马所需要的精饲料,先前大明这边无法得到。

牧草又不是说能够很好种植,所以大明马少已经成了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

与之相对的,自然就是少骑兵。

现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有了玉米作为精饲料之后,对于战马的饲养就变得简单了许多,边关这边已经开启大量养马。

各种马场纷纷开设,大量的玉米饲料也在朝着边关进行一个堆积。

由于对玉米饲料的缺乏,现在百姓都不怎么吃玉米了,全部都是供给边关作为养马之用。

且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玉米的价格也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很大的攀升。

整个西北地区,开始大面积的种植玉米,谁都知道现在的玉米是多么的紧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