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第3/7页)

安夏明白了,意思是:这么多苹果,要这么多越南盾。

看看其他人,基本上也就是聋哑人瞎比划。

数钱,在越南真是一个痛苦的活。

报个数出来,安夏的脑子里还得先划掉三个零,再除以35。

从东兴出关,往河内还有一段路,车主召呼着刚出关的人上车,大哥手里抱着一袋桔子,递给安夏一个,热心地向她介绍:“1979年这边打得可激烈了。”

“越军进了凭祥,站了几分钟。我们的人进了谅山,站了几分钟。然后大家都宣布自己已经攻入敌国国境,大获全胜,就此撤军,不打了。”

“这么随便的吗?”

安夏对这段历史只知道开头,以及看过《高山下的花环》,还有某点文学网上关于这段历史的全部下架了,不管是不是正面描写。

连《芳华》里都只敢影影绰绰地写了个年份,当时安夏在电影院里看的时候,还有不少人奇怪:“这是打的什么仗啊?抗美援朝不是早就结束了吗?”

到最后居然是《鬼吹灯》的,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得多一点。

因为主角胡八一就是在越南违反了军纪。

早上从东兴口岸出发,到河内已经是中午,安夏请大哥吃饭。

“哎不用不用,我怎么能让小姑娘请我吃饭,我请你。”

“出门在外,交个朋友。”安夏笑着说。

越南在独立之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但是又因为离中国非常近,所以,整个河内就流动着一股子奇妙的中法结合的气息。

满街都有小贩推着三轮车,车上放着方型的炉子,炉子像抽屉似的,可以一格一格的拉出来,安夏起先以为里面卖的是烤红薯,凑近一闻才知道卖的是烤三明治。

还有蹲路边喝的法式咖啡摊,一堆人蹲路边喝咖啡的样子,跟成都青羊宫喝茶的人也没什么区别。

在河内请人吃顿饭,相比于国内是真便宜,身姿曼妙的老板娘穿着越南的国服「奥黛」在店里忙活。

奥黛看起来像旗袍,衩开得比旗袍高很多,一直到腰。但是她们穿裤子,所以也算不得耍流氓。

“穿这衣服干活,不怕弄脏啊?”安夏好奇。

大哥露出了奇怪的笑容:“不穿这身衣服,生意怎么好呢?”

哦,好的,有道理……跟湾湾的槟榔西施比起来,老板娘也太保守了。

吃饭的时候,安夏问大哥有没有听过「中国货」这个平台。

“哦,知道知道。”大哥连连点头。

“那你没有想着先从中国货上找供应商吗?”

“自己找,不是可以更省钱吗?”大哥笑道。

有道理!

安夏出于好心,提醒大哥,越南工人的业务素质堪忧,他最好考察清楚了再决定投资。不然不是花钱雇工人,而是花钱请大爷。

大哥笑了:“没事,我考察过了,大不了,我多给他们一点工钱。”

“其实吧……有些时候,不是多给一点工钱就行的。”安夏想起了她那悲催的剁椒供应商。

是采购方给钱给得不够多吗?

可是他们就是宁愿花时间械斗,也不愿意好好地把剁椒先给做出来。

越南是儒家文化圈,宗族观念也很重。

哪天木材厂忽然人去楼空,转头一看,工人都在跟另一个家族火拼,稀里哗啦死了一地,没人来上班,交不了货,那岂不是很冤。

对安夏的提醒,大哥表示很感动,以及——“我在越南有朋友,他娶了一个越南的老婆,对这熟得很。”

行吧,安夏举起手里的冰法式咖啡:“那我就祝大哥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要是以后生产顺利,可以到中国货去开个店,让你的地板卖到更多的地方去。”

“承你吉言!”大哥也举起咖啡,跟安夏碰了个杯。

饭后,大哥前往广平省洞海市,准备开启他的致富生涯。

安夏在河内找到之前有过往来的越南商人,讨论现在越南喜欢进口中国的什么东西。

回答:“水稻的种子。”

越南商人还给安夏看了看当地最受欢迎的米长什么样子。

安夏一眼就认出,那玩意儿是非常不受中国家庭主妇待见的「中熟米」,不好吃是它的原罪。

但是出饭率高,加点水煮煮,比味道好的米能涨出更多的饭来,家家抢着买。

到1988年左右,许多大城市的主妇们就抛弃了中熟米,非必要不中熟。

目前在越南,喜欢的人不少,高产是它的荣耀。

遗憾的是,现在国内还没有完全取消粮票制度,安夏觉得自己搞不来大批水稻种子这种东西。

不好吃的水稻种子也弄不来。

安夏问道:“除了水稻之外,还有什么东西是受欢迎的进口货?”

“还有电话机。”

这个安夏是知道的,从「中国货」平台上的销售数据上看,有不少公司向越南出售电话机,生意还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