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第4/7页)

从数据上看,双方进行的进出口贸易,进行的都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最基础的农产品和工业半成品。

安夏又向他打听起关于越南木材的问题。

这位商人向安夏大吐苦水,安夏才知道,为什么越南木材这么好赚,但是来做的人不多的原因。

木材产地的位置,非常的偏僻,训练有素的劳动力不愿意去,只能招募当地的农民。

真的是纯纯的农民,只会挥着锄头干农活的那种。对于各种工业机器一窍不通,更没有什么标准化流程的意识。

其次是安夏也担心过的事情,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宗族,招募到的人往往就是一个大家族的人。

这种吧……除了当毒//贩能团结一心之外,干其他的啥事都没优点,他们并不会因此而努力工作,只会比着躺平。

而且家族里有个婚丧嫁娶,身为家族的一员能不参加吗?

诶……全工厂都要请假去参加,还有人干活吗?

然后就是天气问题,越南天气一会儿暴晒,一会儿暴雨,对木材来说,这是致命的问题。除非工艺上能有效解决,否则,生产出来的木板都不合格。

基本上,这位越南商人对木材生意的看法就是:“除非种着木材的山头是你家祖传的,你家世世代代就住在那里,在村民中说话顶用,否则,快跑。”

安夏想起那位好心的大哥,还有他那娶了当地媳妇的朋友……希望他一路平安。

从河南一直到西贡,在1976年,西贡已经改名叫胡志明市,不过许多人还是喜欢叫它西贡。

越南的北方就跟中国一模一样,到处都有写着中国字的牌坊,比如「白马不灵祠」,「五行门」。

过了会安,就逐渐的法化。

到了西贡,就到处是法味儿了,在这里,安夏发现了河内商人没有发现的商机——这里的工业,或者说,是制造业非常发达。

中国摸着欧美过河,越南摸着中国过河,他们1986年也开始了越南版的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制造业。

他们工人的工资比现在中国工人的工资还要低许多。

安夏手上除了研发之外,还有生产。要是越南能把产业链最低端的接住,对紫金来说能省不少钱。

她满怀着期待去几个工厂转了一圈,大失所望出来。

在中国,上回那个扫条形码扫不出来,不知道要稍稍把码侧一侧的快递站工作人员大概属于千分之一的水平。

在越南的工厂,这种人大概是十分之一。

而且,也不知道是不是跟法国人学的,工厂的管理一言难尽,工人在厂里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服,中国工人能加工出五十件合格零件的时间,越南人加工出了三十件,还有十件是不合格。

安夏顿时明白,为什么之前看到有国家把工厂移到了越南柬埔寨,然后又默默地移回中国。

去车间转一圈,真是能把活人气死,死人气活。

也就服装厂能稍稍快乐地活着,毕竟扣子松了,大不了顾客骂骂咧咧地回家自己再补两针就行了,电子元器件要是虚焊,那就是直接断气,得上门维修。

更关键的是,越南不是全产业链,电子厂的原材料……全部是从中国来的,生产完了,再进口回国,一进一出,就得交两道关税。

安夏想起自己在斯里兰卡旅游的时候,冲着「锡兰红茶」的名声去了一趟茶园。

结果她发现,烘茶叶的设备是中国来的,装试饮茶的杯子是中国来的,装茶叶的铁罐子是中国来的,装着铁罐子的纸盒也是中国来的。

本以为好歹茶种是本土货,结果茶园主人骄傲地说:茶种是许多年前从中国来的。

斯里兰卡好歹出了土壤和气候这种不可复制的东西。

越南就出了能把人气死的人力。

算了,现在中国的人工也很便宜,没必要用越南生产元器件。

不过由于他们现在在大力发展制造业,所以需要大量的设备。

他们自己并不能生产设备,这些设备还是仰仗进口。

目前各国公司已经在努力了,从进出口贸易数据上看,中国公司还不够积极。

安夏跟几个机械制造公司的人打电话拜年的同时,也顺便问了问他们为什么没考虑往越南卖设备。

对方的态度十分相似,大吃一惊,然后问:“越南也要设备?”

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商业情报信息着实太不透明了。

不然也不会在许多年会,翻翻不少大佬们的成名之路,开局都是:“xx去旅游(探亲),路上意外听说……”

一句话:“这个时代只有社牛才能获得商机。”

比如像安夏这种人。

对闷着头不爱跟陌生人瞎侃的人,就非常不友好。

安夏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毕竟不少社恐做的东西是真不错,质量好,价格优,因此被时代淘汰太过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