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端午(第3/16页)

皇帝收到洛阳送来的这封急奏,又听闻秦王奉诏进宫来了,不由松了口气。

待李嶷进到紫宸殿中,与裴献一起看了白水关及洛阳各自送来的急报,又由裴献,略略向皇帝及几位近臣解释了一下崔倚的兵力布置,及可能的防守之地,李嶷话说得十分耿直,言道:“崔大将军与揭硕交战多年,屡战屡胜,被揭硕视作克星,且定胜军在浊河之南驻有重兵,揭硕不足虑也。”

皇帝听他这么说,不由把心放回肚子里,心想这个儿子虽然脾气讨厌,但从来打仗都是一把好手,他说无碍,那自然是无碍的。顾祄又对皇帝道:“崔倚既然即刻提兵北上,可见还是国事为重,有耿耿忠君守土之心的。”皇帝不由点了点头,深以为然。

待出了宫门口,只见长街两侧,垂柳浓翠,晴日之下,雪白的柳絮,如飞雪,如细绵,一团团,一球球,被风吹得四处飞扬,街边青石阶下,也积了绒绒一堆堆的柳絮,又被风吹散。小黑素来不喜欢这些绒绒,一直打着喷鼻,不安地踱着步子,他安抚似的拍了拍小黑,这才认镫上马,他本是从城外径直打马回来,马鞍之侧还绑着鱼杆,此时手触到鱼杆,忽然想起当日在岭南道上,他对阿萤说要捉鱼烤了给她吃,心下不由一酸,心想崔倚已经提兵北上,不知道阿萤在做什么。他怔忡了片刻,终于掉转马头,打马回府去了。

白水关失陷,揭硕入侵,崔倚北上,这几桩事情自然变成了朝中议论的大事。忽然有人提出,崔倚既已北上,留守洛阳的,正是他那个独生女儿崔琳,留守兵力不足万人,不如趁此良机,朝中出兵收复东都。

皇帝一听,不由得龙颜大悦,大加赞赏,颇有几名文臣亦觉得这确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李嶷极力反对,毕竟崔倚匆忙北上是为了抗击揭硕,替朝廷守土迎敌,如果此时兵围洛阳,岂不令崔倚如腹背受敌,再说了,此举俨然是替揭硕抄了崔倚的后路,动摇他的军心,朝中焉能如此出卖大将?

皇帝嫌他的话不中听,当即斥道:“洛阳是朝廷的东都!崔倚厚颜无耻,占据已久,难道不应该攻其不备,趁机收复吗?”

李嶷据理力争:“陛下,崔倚在前线抗敌,我们此刻不宜出兵,乱他的后方,有百害而无一益也。”

皇帝不由得勃然大怒:“崔倚的儿子卖了白水关,朕还没问他的罪呢!白水关到底是怎么丢的,军报上写得清清楚楚。崔倚的儿子跑去劝降,守城之将念及旧情,不忍杀他,他倒好,带着揭硕的死士,把守将杀了,崔倚养出这样的儿子来,通敌卖国!朝中群臣都说要治他的罪,是顾相劝我,让崔倚将功赎罪!怎么,朕宽容恩养,还养出白眼狼来了?!”

李嶷道:“崔倚上次的奏疏里说得清楚,早就与其养子柳承锋恩断义绝,只因那柳承锋勾结揭硕,崔家与揭硕世代血仇,陛下不论怀疑谁,都不应该怀疑崔家与揭硕勾结。”

皇帝见说不过儿子,越发气急,指着李嶷的鼻子大骂了一通,这次李嶷倒没有顶撞他,只是跪在那里,默不作声罢了,皇帝见状,却愈发动怒,借题发作,责问裴献作为兵部尚书,于白水关之事有失责之嫌,顾祄素来知道这位陛下的脾气,气头上最易当众说出不当的话来,急忙相劝,皇帝这才悻悻地作罢。

朝中如斯争执了数日,依然没争出个结果来,毕竟皇帝虽然想出兵收复洛阳,但洛阳毕竟是东都,城池坚固,守军虽不足万,但据说崔倚的女儿亦擅用兵,既要攻城,必得派出精兵强将,而朝中能用的,不外乎镇西军,裴献自从上次旧伤大作,愈显老病,不宜再出征作战,这是朝中心照不宣的事。那么能用之人,唯有秦王,但是秦王明明是反对出兵的,皇帝也知道这个儿子的脾气,真逼着他去打洛阳,他八成又会拂袖而去,目无自己这个君父。

正在作难的时候,忽然得到奏报,说卢龙节度使、朔北都护,大将军崔倚的女儿崔琳,已经到了西长京,希望代父上殿,觐见陛下。

朝中顿时又炸锅了。

李嶷听闻了此事,更是恼恨不已,拍着桌子对裴源道:“她到底要做什么?朝中忌惮崔家,议论纷纷,都跟煮沸的油锅一样了,但凡有点儿水星子溅进来,都要炸,她偏来火上烧油。再说了,她口口声声代崔大将军觐见陛下,这简直匪夷所思。节度使不奉诏,尚且不能擅自入京,她还是节度使的女儿,怎么能上朝堂呢?那些文官的唾沫星子都能喷得淹死人。”

裴源看他气得额角上青筋都爆出来了,自己前所未见他发过这么大的脾气,忽然问:“殿下,你到底是气她不守礼法,私自入京呢,还是怕她被扣押京中,不得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