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六章 微服(第2/5页)

他本人推崇王阳明,那是他个人的事情。

官职,这是公器,否则他该给王阳明上一堆文臣的荣誉尊号了,太傅也不是给不起。

顾、王二人看皇帝闭口不答,就知道此人黄了。

“陛下欲从地方督抚中挑选吗?”

这个操作在正德年间,已经被皇帝做过了,虽然仍有部分人觉得拔擢太快,但有先例,自然不是问题。

现在比较冒头的地方大员,如新疆巡抚王宪、山东巡抚欧阳铎、四川巡抚杨慎、浙江巡抚汪献等,这都是皇帝尤为信任的大臣,而且大多在政务方面搞得有声有色。

朱厚照脑海中闪过一个个名字,这事也不需纠结过甚了,他开口道:“令欧阳铎前来听旨,此人是个办实事的。至于山东巡抚之缺,由关延卿去补。”

顾、王都想不到是这么一位。

“遵旨。那臣这就去拟旨。”

“可。”

不管是谁,对于顾人仪来说这个心思是解决了。

出宫以后,他说道:“皇上不喜清谈,尤重实务,这也是应有之义。王阁老,依老夫看,还是不要过多议论。”

王廷相心有默契,“正该如此。”

朝中有很多资历更老的官员,比如靳贵、比如姜雍,但他们都没排上号,但顾人仪可不想听他们的牢骚。

现在他是首揆,该有的威严还是要有。

至于欧阳铎这个人,他离所谓的清流是若近若远,倒不邪性,就是可能不太喜欢他们这一套。

可就是这样的人反而受到皇帝青睐,之前接任山东巡抚很多人都觉得意外,这次就更加意外了。

这实际上就与朱厚照心中的‘施政方向’有关。

他觉得有了明约、收拾了日本,国内又有水泥、白糖这样的新式产品问世,货币改革也刚刚落实下去,是该有一届内阁来好好的做点事情了。

其实此次到江南,他给自己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要微服出巡,从何鉴到李东阳再到王守仁,江南连续二十年都在这些世人口中的名臣之下,但真实的民间到底是怎么样,他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

顾、王二人走了以后,朱厚照继续,等到将所有的奏疏全部批完,他就命人更衣。

这次微服,他要把王守仁带上,所以先去了他的府上。

至于宫里的事情,等到顾人仪来找就告诉他,以他的稳重肯定会保守秘密,等到还宫时他的‘不满’,那是后面的事了。

这个突然的决定吓了王守仁一跳,朱厚照只得揶揄他,说:“爱卿治理的江南,不敢给朕一看吗?”

好大的帽子,扣得王守仁都动弹不得。

再加上皇帝旨意,他不敢不遵,于是只得跟随前往。

至于车马和护卫人员,这是朱厚照自己带的。他虽然微服,却不会真的冒着生命危险,毕竟还是有一些人对皇帝不满的。

所以身边是带着二十个近身护卫,暗中又安排两层防卫,各五十人,都不露头的跟着。

至于他们的装扮么,

王守仁脱下官服,换上儒生装扮,朱厚照则戴上黑色书生帽,后面还有两个垂下的条带,像是老先生的弟子一般。

这样两辆马车自南京城出,一路向东而行,悠悠哉哉,怡然自得。

现如今主要的城建都在大城之内,一出城很快便是原始农村的面貌,路边要么是河,要么是田,目之所及的小村落也有不少。

行到一处,朱厚照从马车上下来,指着这些树说:“以往我读史书,知道大饥之时,人或啃树皮野草,或食泥土,以至于千里平原都不见树皮,令人心揪。现在能看到树长得好,便知人差不了。”

王守仁笑对:“皇上之言,虽然新奇,倒也不无道理。”

“走了,走了,到前面的镇子看看,人多不要叫皇上了。还有你们都是。”

朱厚照对着身后人嘱咐了一下,此次他还带了侍从室的徐阶,他要沿途记录的。

“是。”

这个季节属于农闲,不管是小麦还是棉花,都已经收割完了。

只有各路来收棉花的商人游走于乡野之地。

他们这群人看着像外地的,也不是普通平民,于是刚进这个镇子没多久,便有村民上前询问,朱厚照则让王守仁去招呼,他自己站在其侧身后,滴溜眼睛看着。

来人就是两个农夫模样的人,一男一女,女子不好抛头露面,所以站得远了些,只有男子上前,他放下自己扁担,壮胆来问:“敢问,可是前来收棉花的远来商旅?”

朱厚照动了一下脑筋,这个身份好,所以他提前抢话,“正是。”

王守仁听他这句话就知道意思,于是应话说:“眼下已经入了十一月了,村里还有未出手的棉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