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六章 微服(第4/5页)

“刚才问了,此地确实有未收的棉花。”王守仁近身说。

“不同寻常?”

“是不该如此,要仔细问一下。”

于是几人回身,而村里面也出来一些老人。

现在江南不少地方改为经济作物,而为了和外面的人沟通,都会统一起来。

结果他们刚想问,出来的一位老者就说:“几位怕不是收棉花的吧?不然,怎么连个拉货的车都没有。”

徐阶反应的快,“初来宝地,许多物件儿没跟上,不过我们家老爷有意做这份生意,所以先下来看看。”

“喔,那么买吗?现在我们尚有万余斤呢。”

徐阶说:“老人家,我们并无冒犯之意,只是好奇,贵村离南京城这样近,为何还会有这么多棉花?”

人家笑了笑,“做买卖不需要问那么多。作价几何,又需多少,这便足够了。”

徐阶回身看了一眼,有些为难。

朱厚照刚才就观察到围在老头身边的汉子越来越多,心思已有明悟,这帮人肯定着急,“来历不明,不收了,咱们走!”

“哎!”还未真的走就立马有人急了,“叔公,您看看,这事怎么说的?”

老头子拄着拐杖还要走两步,“且慢且慢。”

他边上的一人则抢话,“说也能说,咱们许文头村得罪了县里的大人,他不让人进村来收!”

王守仁立马询问:“哪个大人?为什么得罪?”

“就是县里的县丞曹行,因为他行事粗暴,多征杂税,我们不缴,他便用这个办法来对付我们。”

喔,难怪他们不讲。

朱厚照明白了,这帮村民也没那么‘纯朴’,他们是看自己是外乡人,不知道这里的‘规矩’,想着卖了就卖了,反正叫县丞怪罪他们去。

这道理讲清楚,这些人也有些不好意思正眼来看。

王守仁则有些上头,他过来说:“那这些棉花……”

“当然不能收。就知道有问题。”

朱厚照说完就走,叫也叫不住。

他一动么,其他人哪管那些村民如何呼天抢地,必然是都要跟上他。

在出村子的道路上,朱厚照吩咐说:“这种情况不一定是个例了,多年以前我便说过,若要商业兴旺,则必然要法度森严,否则便是各种以权犯禁的事情,禁绝不止。徐阶……”

“属下在。”

“小小一个县丞动不得巡抚大驾,你派人去处理一下。先让他用自己的关系联系棉商收了这里的棉花,再抄了他的家,但杀他浪费,派去挖运河吧。”

“是!”

乡野村头这种小事,既不需要朱厚照也不需要王阳明。

不过以小见大,朱厚照实际上是把着眼点放在了定法度上,“江南的经济作物是商业中的一环,必然乱不得。你以为颁布一个量身定做的法条如何?”

这是问的王阳明,此时他们已经回到了马车上。

“回皇上,出现这种事是臣失职,并非朝廷法度不严。”

“朕不是追究过失,下来看了以后发现水系畅通、村落有序,就知道江南百姓的生计没有多难,否则哪里来的那么多砖头房?朝廷的法度呢,是有,不过没有专门针对此事,我以为必得特别强调,他们才知朝廷重视,量刑再重些,将行商守法的观念宣扬出去。如此,应该会有成效。”

“谢皇上不罚之恩,微臣惭愧,这些事本该微臣来做。”

朱厚照笑了笑,“没事,说实在话,相比于读奏疏朕也喜欢这样。”

刚刚其实还有一幕,就是往里走的时候,隐约听见有朗朗读书之声。

在现在这种生产力之下,一个村子的村民到了冬天能有厚衣蔽体,有砖房居住,有土地耕种,还有能读书的孩子,还想怎么样?总不至于现在就要物质极大丰富吧。

“皇上护民爱民,宗社幸甚,百姓幸甚。”

这种话朱厚照耳朵都听得起茧子了,他也没什么反应,只是看着外面的景色说:“这个法条朕陪你看一看想一想,但这不是几天就能定下的事,你要仔细考察,多方听取意见,然后完善它。百姓很脆弱,一旦有所失策,代价就大了。”

王守仁心中感动,“陛下放心,微臣一定竭尽所能。”

农业方面的治水现在来看应当还是不错的,如果再行法度规范商业发展,朱厚照相信当前的繁荣就不会是终点。

当晚,他们留宿在了县城里。

县城不大,但是安静祥和,商铺林立,完全没有凋零之象,尤其还有猪肉摊,他在这看了好一会儿呢。

这让他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说实在话派兵收拾一下周边的弱国容易,皇权在手,调动力量有什么不会的,真正难的其实做到他看到的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