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第2/7页)

——

步入正轨之前苏茴会在店里面看着,当曹燕红适应之后她就不用整天守在店里了,有曹燕红,还有几个有事没事好奇在店铺镇守的四兄弟,她可以放心走开,要过年了,年货要准备了。

今年她能放心的花钱了,她要好好买买买,补偿一下自己之前只能偷偷买的心理。

明明有钱,却不能花,想要的东西还得要造一个来历才能拿到台面上来。

今年过年他们不回去老家,年礼已经寄过去了,早早的就邮寄了,不然路上耽搁错过时间就不好了。

就算分了家,他们做小辈的逢年过节送点吃的喝的,这是人情往来,正常,说起来苏茴也是有工作的,不回去,就寄些东西回去,不然有些眼红的就要说他们忘本了。

张家这一边,赵来娣很生气,因为女儿长大了,她的翅膀硬了,她不听话了,她寒假回来就说了,等开春要送两个妹妹去上学,钱她从自己的补贴里出。

她一直有教她们读书认字,按照她们的水平,直接上五年级,不行就四年级,然后再去初中,怎么也要拿个小学或者是初中的毕业证才行。

这样子以后她们出去能更容易找到工作。

她考上了大学,也想要带着两个妹妹出去,不想她们一辈子都在地里下地干活。

去上学的话她们的年纪是比同学要大一些,但也不会大太多,妈妈现在就张罗着给妹妹找对象,以后有了好工作还怕愁找不到对象吗?

赵来娣不乐意,她要是有补贴省下来还不如给她孙子买奶粉,这两个闺女年纪都这么大了,还去上学有什么用?

她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张凤华就是不改主意。

张根问她:“你真的想好了,她们虽然有基础,但应该是要比同龄人要差上不少的,高考的可能性你觉得大吗?而且这么多人,不也一字不认的过来了,或许她们自己也不愿意。”

张喜华和张小华:“不,我们想去上学。”

她们一直坚持下来读书认字,比其他人差,加倍赶上去就好了。

张凤华回答爷爷的话:“就算不高考,能有个小学毕业证好,初中毕业证更好,现在大家都敬佩有文化的人,妹妹她们拿个文凭出去,出去找工作了更好找。”

张根:“你有把握把她们带出去吗?”这也是自己的孙女,能带出去也好,出息了,也是他们家的荣耀。

张凤华:“我会尽量争取,在外面,他们招工都是招有文凭的,没有文化的就是城里户口都找不到工作。”所以她不乐意让两个妹妹不上学,妹妹认字她知道,但是外人大都是认文凭的。

两个妹妹对自己的支持,她一直都记在心里,现在她有点能力了,她宁愿自己吃得节省些,多利用休息日去外面找吃的,省下她们的学费来,让她们去读书。

她毕业的时候她们应该也能拿到初中毕业证了,到时候她工作了有工资,她们要是还想念,就继续供她们念!

怎么也要想个办法把妹妹带出去。

窝在村里一辈子都能看得到头。

她就算在外面,都有一种每一天都在变化自己追赶不上的感觉,更何况是留在家里。

家里的变化很小,她在省城,对这个变化的认知是非常明显的,张锦华在市区感觉还没那么明显,张锦华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是不说话,不支持,也不反对。

他自己也是大学生,就算补贴比张凤华的少一点,绝对不会少太多,他自己一个人用刚刚好,就算妹妹能省,又能省多少?

而且妹妹以后的工作肯定很体面,老师这职位也不错。

高考恢复了,大家对老师的尊敬也有目共睹。

她以后工作了,才是领工资的时候,现在跟她唱反调只会让她记恨。

张根看她这样坚决:“好,你说你要供两个妹妹上学,可以,你们两个现在不在家里吃住了,家里还能应付的过来,对你们好,那就去读吧,你们大姐对你们好,你们两个也要记在心里,家里的情况你们也知道,这么多张嘴吃饭。”

这事就这么定了。

在收到了苏茴他们寄去的包裹的时候,张根拿着信出来看了下,也不意外他们没回来,来回一次太麻烦了,以后见面的机会真的少了。

苏茴没有说她辞了工作去做生意的事情,这对于一些偏远地方来说太刺激了,她说了除了会引起他们担心、不赞同以及碎碎念之外不会有别的。

她打算先忙着,等到变化蔓延到了那里再说,到时候那接受度就不一样了。

苏家那边也没有说,他们以为他们女儿还乖乖的做着那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拿着工资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这一次苏茴挑了一块布料给田思怡,摸着那丝滑的绸缎般的触感,田思怡很喜欢:“这个做个荷包或者是做丝巾都很好,这么好的料子肯定不便宜,女儿又破费了,就是喜欢乱花钱,说她也说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