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战时经济(第2/3页)

战时体制并非只是为了打仗,同时也是经济建设,数百万劳动力在广袤的从事工农业生产,粮食种植,煤矿开采。整个东北工农政府就像一台机械一样运转。现在东北的北边可不是以黑龙江为界限,具体地理位置应该是以外兴安岭为界限。至于毛子,现在还在和土耳其死掐呢,根本不敢来东方找茬,找茬的部队都给云辰和在伊犁那边收拾了。

黑龙江南岸没有铁矿,但是在黑龙江下游北岸,有就是任迪位面中国地图大公鸡的鸡嘴上面犹太自治州那个小小地方蕴含着是十亿吨储量的铁矿,和黑龙江南岸小兴安岭上的煤矿对应。这就是在其中间的伊春设置钢铁厂的原因。

粮食煤铁,再加上北上迁徙的人口。这就是任迪目前的战略,而这种战略下,任迪根本不想打乃木希典的那种肉弹克坚城的战术。军队消耗多了必然要从生产人口那里补充,未来有的是钢铁重炮,大片的土地有待开发,大量的机械可以在任迪的天赋下速度形成。同时还有整个中国关内支援,这个支援只要集通线一旦开通二十万军队即可以进入东北作战。

当长春收服后战线重新被压缩到吉林和辽宁边界后,双方再次到达了僵持阶段,虽然从领土上来看共和军将海宋的远征军压倒了东北一角。

赵卫国现在将临时政府迁到了郑州。东北战役某种程度上已经牵扯到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当长春收复后,共和临时政府一片兴奋中,赵卫国向着东北发了询问电报:“战争近期内有没有可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任迪很明确的表示:“现在只能做到这个地步,具体大城市攻坚战,还有等国家工业力量跟上。”

东北战役一日不结束,说明渤海湾的不安全性,北平首都战略位置就不安全。赵卫国的这一封电报好像是提醒了任迪,任迪立刻发回来几十封点电报,要机械零件,要熟练工人,要医生,要农业技术人员,要矿产技术人员林林总总一大堆。赵卫国看到这一大堆雪片般各种告急口吻的电报,哭笑不得,明明开始占据上风,搞的跟明日就要灭亡一样。

但是想了一下东北的战略位置,赵卫国咬着牙,将任迪要的东西都给了,1706年元月和三月,共和国向东北支援了十五万各类型人才。以及客观的矿山机械,为了监督集通线的进度赵卫国也在九江坐不住了,直接将临时政府定在郑州,然后隔三岔五的监督集通线的建设。

新生的共和国和海宋之间的较量已经是总体战的地步。而现在下半个冬天,东北上的战线诡异的平静下来。辽沈一带区域战事突然平静下来。任迪这种忽冷忽热的战法令当时所有观察家都大跌眼镜。一时间海宋,南亚,东北亚列岛,欧洲各大报纸开始猜测任迪的作战风格到底是什么样子。自任迪出道以来,一系列战役,有滑不溜秋的运动战,有迅捷如雷的歼灭战。以及刚刚在东北大地上刚猛姿态歼灭海宋两个集团军的狂放。似乎看不到任迪的具体作战风格。这种多变,战场魔术师,外界开始对任迪赋予这个称号。

但是实际上,几十年后,由于大量的人开始对任迪出回忆录,才确切的明白了原因,任迪的出道以来军队指挥参谋团队一直在变,而且这个团队大部分不是科班出生,风格根本没有被正统军事教学套路化。而任迪在统帅过程中和整个指挥团队的关系非常密切,非常善于察觉团队中的一些军事上的奇妙有益思想。并且通过军队实践,迅速将成功经验放大。

如果要论任迪的作战风格,基本上就是有成功把握就上,看起来吃亏了,成功性不大,那就不约。当北良和常胜冲开始在冬季下半场保持防御姿态,等了两个月,在防御建筑上下了无数功夫,但就是没有等到任迪的大部队过来。寒风吹拂在辽宁大地上,除了安静还安静。

任迪现在在干什么?二十万军队得到锻炼,利用冬天气候和地形有效的消灭的大量的敌人,这在任迪的本本上是赚了的,当然海宋为了减少消耗,将长春让了出来,更是任迪意料之外的大赚。至于接下来消耗有生力量,在缺乏重火力条件下死磕,可以源源不断运兵过来的海宋,这个貌似有点亏。

任迪现在的足迹遍布黑龙江南北两岸流域。没有毛子在北边碍事,漫步在东北大地上心里那是倍儿爽。今个想挖哪地方矿就挖那地方矿,想在哪个地方修水坝就在哪个地方修水坝。整个黑龙江江运完全可以一体规划。

剧烈的爆炸,在石灰山上响起,大片的石灰岩山体,前一秒还是刚棱有力。后一秒就和豆腐一样寸寸碎裂。炸药的力量将大山开拓下来。当然这里任迪也作弊了,在山峦上走了一圈,软化了部分山体结构材料,爆破的力量在这些软化的山体上扩散的更广,裂纹衍生的深度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