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七章 尽人事 小战(第2/5页)

登莱青几府那可是胶州营的腹心之地,若是被鞑子攻进去了,多年打下的基业怕是全部要烟消云散。

崇祯十二年正月十一,胶州营开始分兵,汤二率领马队,马罡率领三千兵共五千人走肥城一线,从济南府南部穿过,赶往青州府布防,李孟率领赵能部继续朝着济南府行进。

以往看大明官军和女真的战斗之中,几次大溃败都是因为分兵几路,然后被东虏女真各个击破,李孟阅读文献和那些老兵谈论的时候,也是深自警惕,提醒自己不要犯这样的错误,把自己的力量集中起来。

谁想到到了自己临敌之时,却也不得不分兵,真是让李孟哭笑不得。

到眼下这个局面,李孟这一路最先要考虑的敌人不是在济南的鞑子大军,而是对方重新进入东昌府的这一队人马,眼下李孟在东昌府博平县设立了军需转运的所在,保住这个转运的中心,才能确保大军的补给和粮饷,才能保住继续作战的能力。

正月十四那天,黄平传来了最新的消息,清军开始把城内的居民驱赶到城外,派到各处做出深入山东其他府县态势部队都已经回到了济南城。

李孟有些懊丧的意识到,自己又被清军的佯动给耍了,过份的重视敌人导致被敌军牵着鼻子走,失却了自己的步骤。

鞑子军队或许知道身后有这么一支大明的军队,不过自从鞑子军队入塞以来,大明官兵除宣大总督卢象升领兵死战之外,其余的大明官军不是望风遁逃就是保持几十里的距离远远跟着,不敢上前作战。

所以只要清军自己做出一个动作,后面的大明官军就要做出很夸张的反应,好像是一个圆环,内环转一圈的距离,外环要多转更多的距离,这么说起来,李孟素来自负的胶州营和大明其他官军倒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李孟知道自己必须要加快动作了,要不然就要眼睁睁的看着清军从山东跑了,目前能做的法子,只能盯着对方俘虏了大量的人口行动缓慢这一点上,先迟滞住对方的行动,让半路上的马罡和汤二部队折回来,双方合兵之后和鞑子会战!

崇祯十二年正月十五,李孟亲率亲兵营八百人,与陈六、赵能部共一千三百人,由陈六率领,共两千一百人,在东昌府一带凑齐了骡马,轻装赶往禹城,准备在对方的北归之路上进行截击。

胶州营的参将亲卫人人有马,都是按照马步全能的目标进行训练,不过剩下那一千三百人先不说骑术,这马匹仓促凑齐都是个难题。

但眼下这个时代能提高速度的手段也就是骑马了,结果在本地乡绅和地方官府的帮忙下,骡子和驴子都是被拉了出来,好歹这也是个代步的工具。剩下的三千人由赵能率领,尽量的加快行军速度,争取在清军到达禹城前进驻,随军呆着的几门火炮都是在赵能率领的队伍之中。

实际上,按照目前的行进速度,已经不太可能提前进入禹城了,李孟之所以这么做,也有些尽人事的味道。

抱着一腔求战之心来到济南府,进入北直隶,到头来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做,眼睁睁的看着鞑子肆虐,却鞭长莫及,现在堵住鞑子的北归之路上,是自己做些什么的唯一机会,可是这般的动作,胶州营各支兵马分散在各处,等于是分兵去和敌人的大股部队去作战,这等添油的战术,和送死毫无区别。

李孟虽为大将,但这军略和局势判断,确实是有所欠缺。

马队急行,也并不是不休息,不然坐骑非要生生跑死不可,等这两千多人出东昌府境入济南府的时候,太阳已经是过了正午。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晚上应该是能赶到禹城。

附近正好有个小镇子,李孟安排手下去那小镇子上购买些草料和粮食,就地的补充一下,虽说清军在济南府和东昌府都有活动,不过这个小镇子却安然无恙,也算是运气好了。

李孟率领的这些人都是骑马,速度很快,这小镇子的人还没有来得及闪避就发现大军到了跟前,只得是战战兢兢的缩在镇子里面。

好在胶州营军纪森严,虽然要求草料和粮食,但都是按照规矩付钱,而且还比时价要高些,那镇子的人也渐渐的消去了戒心,开始主动出来帮忙作些事情,当然,这举动也是有讨好的意思,谁知道这些大兵会干些什么。

李孟简单的吃了块烤热的面饼,算是解决了午饭,按照亲兵打听来的消息,这镇子上的居民说是前几天见到过鞑子骑兵经过,但并没有对镇子做什么,甚至是连进都没进,让跑出这镇子的居民虚惊一场。

让人感觉到奇怪的是,鞑子骑兵就在前天折返回来,居然也是没对镇子做什么,镇上居民甚至都感觉自己有些大惊小怪了,李孟和王海、陈六听说这事情,也都是惊讶异常,禽兽哪有不嗜血吃肉的,怎么会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