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炎黄大祭,元旦大朝(第3/4页)

“好吧。”李洛很无语,“真不知道这有什么好笑的。那你是后悔呢,还是后悔呢?要是我告诉你,我只是怕碰瓷呢?”

崔秀宁白了他一眼,“后悔还给你说这个?你这种人还会怕碰瓷?真有意思……哎!你看那边的烟花!有没有后世的感觉?”

东城的烟花,的确有些像后世的烟花,五颜六色。

李洛道:“隋炀帝看烟花,写诗说,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这诗就很应景。”

崔秀宁呸了一声,“大过年的,怎么提到这个倒霉蛋的诗?应该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吉利!”

李洛有点替杨广不值,明明是首好诗,只因为他是个失败者,竟然都被人嫌晦气了。

可见失败者的悲哀。

千万不能失败啊!

失败了,就是安禄山,史思明,甚至是吴三桂。只有成功了,才是朱洪武。

李洛把崔秀宁拥入怀里,“如果我输了,谁也赢不了!”

女人抬起螓首,“嗯嗯,你牛。那我吃瓜,等着当皇后。”

……

第二天,唐国元旦大朝。

李洛和崔秀宁一身盛装,打着诸侯国君的仪仗,率领大批文武官员,先去太上道宫祭拜天地,然后再去炎黄帝宫祭祀华夏共祖。

“呜呜呜——”

“咚咚咚——”

炎黄帝宫大殿内外的乐器一起奏响。殿外是牛角号和大鼓声,殿内东边是黄钟大吕,小吕,玉磬等,西边是笙瑟竽埙等。

神殿外的广场上,按照诸侯礼仪,八佾六十四名舞姬(每佾八人),依次演绎《云门》、《咸池》、《大韶》等祭舞。

按礼仪,李洛这个唐国君主,只能用六佾,不能用八佾。

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表达了对诸侯僭越用八佾的愤怒。

不过,李洛虽然用了八佾,却是合乎礼仪。因为他祭祀的是炎黄始祖,不是祭祀李氏祖宗。

作为开首之乐的,正是传说由黄帝亲制的《云门大卷》。

肃穆雅正的乐舞中,一排少年少女,头戴香叶冠,身穿葛麻白衣,悠悠唱到:“大施天下之道儿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载,咸蒙德施也……”

这些祭舞,属于“六代舞”,相传是黄帝、唐尧、虞舜、夏、商、周六个朝代的祭舞。

“六代祭舞”被记载于《乐经》。而《乐经》被焚,所以到秦代基本失传。

不过,李洛在日国找回的华夏失传的古籍中,就有《乐经》。文天祥和郑思肖解读出来后,指点太乐署,再次编排出“六代祭舞”。

等于说,六代祭舞在唐国复活了。

李洛还是第一次观摩六代祭舞。感觉很是古老,舞姿的动作,充满了一种古拙质朴,而又张力十足的神秘美感。

似乎……是在崇拜天地神灵,在努力沟通神秘的意志。

很明显不是为娱乐观赏为目的。

操作乐器的,全部是太乐署的乐人,也就是李洛从日国平安都俘虏来的。除了这些人,唐国这方面人才极少。

所以,这看似堂皇宏大的祭祀歌舞,其实也是不合礼的。因为,按照周礼,八佾舞者都应该是贵族子弟组成。

用舞姬替代,明显是严重失礼的行为。

但是唐国没有这个条件,也只能如此了。李洛和崔秀宁都不是死板的人。

按照周礼,女子是可以参加祭祀的。

“请君上,分祭肉!”

炎黄二帝神像前的巨大长案上,摆放着一排排的祭肉。主持祭祀大礼的郑思肖请李洛分配祭肉。

李洛亲自上前,象征性的将祭肉分给崔秀宁,李征等公室成员,再分配给文天祥,林必举等大臣。

足足忙乎了一个时辰。

之后,李洛回到唐公府,御门听政。

元旦大朝,不像平时常朝。今天在洛宁城所有的官员,全部要来参加。

唐公府前的广场上,仪仗整齐鲜明。一个个内穿玄甲、外罩紫色比甲的侍卫,挎刀侍立。七对大象,七对犀牛,七对白马,七对丹顶鹤,七对大海龟,七对梅花鹿……全部在广场两边陈列。

李洛的面前,以北斗七星状,摆出象征诸侯的七只铜鼎。铜鼎中香烟缭绕。

崔秀宁坐在他的右边,抱着世子李征。

“臣等拜见君上!拜见夫人!万福金安!新年大吉!”上千文武官员一起下拜,山呼问安朝贺,广场上跪了黑压压一大片。

这么大的动静,吓得崔秀宁怀里的李征顿时小脸惨白。

“平身。”李洛淡淡说道。他端坐在高大的软榻上,腰背笔直,连悬垂在面孔前的九冕玉珠,都没有晃动。

今天是元旦大朝,分外隆重。君臣穿的全部是礼服,一个个冠冕堂皇,所以不能马虎,也不能像常朝那样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