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第2/5页)

张英赞许地看了苏叶一眼,能在短短时间内得到那么多人的支持,可见她是个办实事的人。

“苏同志别这么说,开展研究不能拘小节,这件你做得没错!”县长徐爱华鼓励地说道。

靠自己把红薯的亩产翻了一番,这件事谁拿出去说不光荣?搞农事研究缺了土地、设备、经费,哪能搞得成,而苏叶阮儒良两个人却是单单靠自己,着实是难为他们了。

明年“红星一号”要展开实验,试验首先在清溪县开展才能推广全国,到时候可不止这一两个村的事情,整个县、整个省都要作为试点研究,想要出成果就不是纸上谈兵的事。要搞改革迈不开腿,怎么可能?

既然这个成果是在清溪县搞出来的,作为县长徐爱华是打心底支持的,这点小事算什么?

张英看到苏叶和阮儒良那两张热忱的脸,脸上写满了愿意为奉献一切的表情,一老一少那漆黑的眼睛透出的目光,灼热得几乎令人无法直视。

张英明白了苏叶的意思,他沉吟片刻,说:“开展试验总是免不得特殊化。省里的领导很关心粮食问题,上沟村有本事把高产红薯种出来,组织上肯定会给予一定的支持。阮同志、苏同志,你们只管一心扑在研究上,如果有困难可以找我。”

苏叶一听来了精神,脆声爽快地说,“感谢组织的信任和理解!”

知青宿舍被挤得水泄不通,很多村民都涌来看省里的领导,一张张脸挂着憨憨的笑容。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大的领导,大家听着领导夸赞阮儒良、夸苏叶,心里美滋滋的、仿佛夸的是自己一般。

寒暄一番后,阮儒良带他们去看了种红薯的那块田地、仓库里的红薯。红薯个头是别人的两倍大,张英手里捧着大块的红薯,频频点头。

两位领导视察了一整个上午,中午吃完一顿简单的午饭后才离开。

他们走之后,苏叶和阮儒良对视了一眼,刚走进屋子他们就互相吹捧起来:“阮老师刚才随机应变得很是不错。”

阮儒良笑笑,“哪里哪里,这一切多亏了苏老师。”

“接下来的一切就拜托你了。”

何老师是彻底服了苏叶,普通人哪有她的心眼?刚才的话相当于让领导背书。有了张英和徐爱华那些话,他们以后还愁被查吗?毕竟未来碰到了困难,他们可是要找领导、要找组织解决的。

冬至后,生产队把年底的粮食按工分分到每家每户的手上。

马根生念,“梁大柱,全年计310工分,每个工分五毛钱,领389斤粮食!”

这个几乎是满工分的壮劳力让很多村民非常羡慕,同时一个工分值三毛钱,更让人激动。这意味着他们能分到更多的钱了!

因为他们交够了国家的粮食,加上他们村的茶叶卖得不错,工分值钱了!去年他们一个工分只值九分钱,连买粮食的钱都不够,只好赊账借钱买粮,很多人家从年头到年尾都在欠生产队的钱。今年可以还清饥荒,过一个好年了。

大家领着粮食和生产队的分红钱,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他们每个人分到了一百多块的分红。上沟村发得起这些钱,纯粹是因为卖茶叶的钱买完粮食后还剩下两千来块,村里的会计算完账,村委干部一合计,干脆把钱分到每个人手上,让大伙过个好年。这才有了四倍于往年的分红。

学生知青们是第一次遇上这种场合,他们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的“工资”,三百来斤的红薯,百来块钱。他们看见村民们欢喜的笑容,笑容中充满了希望,头一次觉得他们的下乡是有意义的。

苏叶做了一点过年前的准备,她去了好几趟黑市,买过年要用的粮肉果蔬。有一次她撞了“大运”,一次性带回了100斤五花肉。连刘刚都啧啧称奇,她的运气也太好了,竟然能碰到这种好事!

平时刘刚往县城里跑七八趟,有一次买上猪肉就是撞上运气。刘刚想:也许是苏老师人脉广的缘故吧。

他哪里知道自己亲爱的苏老师只是简简单单地到县里兜了一圈,车后座就装满了粮食和五花肉,想取多少粮肉取多少?

苏叶把买回来的精细粮分给学生带回家过年。他们一共有250斤大米、200斤富强粉,每个人分到了十斤大米、十斤富强粉。

宿舍里的精细粮是他们用亲手养的鸡鸭、兔子买的钱换来的。何梅梅这批来得晚的老师也有精细粮,牛翠花拿到精细粮的时候整个人都惊住了,他们只来了短短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竟然能分到精细粮。

苏叶微笑地点头,叮嘱他们:“大家心底记住一件事,财不外露。这些粮食是从黑市买来的,该谨慎还是要谨慎,否则大过年的被公安抓了就不是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