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血脉的共情(第2/4页)

大约占了全衙门地盘的三分之一左右,足足有一百十几亩。

张昭对这个州学衙门给予了厚望,要把嗢末六部彻底拉回来,除了荣耀激励,给好处,以势驱使以外,文化的软实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汉文化的魅力,可以说尽在书本之中,若是识字知书的人少了,那就未免要大打折扣。

如果大家还是过着原来当吐蕃奴部一般的生活,精神世界也还是吐蕃人那套万灵崇拜和神佛体系,还谈什么化胡归汉?

就算表面归附了,内里还是老样子,根本没效果。

“范兄请看,某在州学设了两个学院,咱们面前的是明算、明法学院。

其东是经史学院,主要学习三传、三史,只可惜书少、儒生少、夫子也少。”张昭将凉州州学中的建筑,一一指给范质看。

其实张昭这都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了,就凉州这情况,有个毛的儒生,能把字认全,勉强能一知半解明白春秋等三传上说的什么,都算是大才了。

范质也点了点头,凉州州学中,十几个学生用一本书,是为书少,儒生……呃,这个他还真没见着一个合格的。

至于夫子,不是少,是压根没有,不过能在这边荒之地,张司空能在意文教问题,就足够让范质对他另眼相看了。

张昭说着,拿起一本《明算初法》给范质看,这本书是张昭编纂的。

他按照后世小学加上一点点初中的难度,编写了这本教材。

也就是教一教初级的加减乘除,难一点的也就是来了点一元一次或者二次方程。

当然,九九乘法表和阿拉伯数字,张昭也给加了进来。

不过,简单是相对于张昭来说的,后世九九乘法表和阿拉伯数字都不算什么。

但在这个时代,范质却如同脑袋被雷劈了一下一样,作为一个能中进士的饱学之士,明算他可一点都不陌生。

“司空,岂非天人乎?”在弄懂了阿拉伯数字代表的意义后,范质用一种极度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张昭。

阿拉伯数字极为简便,通俗易学,可以说是算学上极大的飞跃,九九乘法表有多方便,那就更不用说了。

别看只是发明一个简单的数字以及编出一个乘法表,这玩意不是天长日久的积累,根本不可能发明的出来,甚至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可以总结完毕。

出现这两样东西,都需要极为丰富的知识积累后,再加上非常偶然的灵光一闪才有可能。

范质甚至有些怀疑,张昭身后,有一个专门研究明算法的流派。

面对着范质震惊和崇敬叠加的眼神,张昭一点也没有不好意思,他甚至还准备把阿拉伯数字叫做河西数字了。

因为此时的阿拉伯数字发源地印度,实际上已经发明的只有1、2、3这三个数字。

传到两河流域后,又进行了几百年的发展,仍然是很不完整。

后世的1到10,那是在十六世纪左右,历经无数数学家不断改进和推广后,才形成了现在的模式和进制。

所以极度震惊的范质只是恭维了张昭几句,就直接一屁股坐到地上,开始细细的研究了起来。

张昭还有点摸不着头脑呢,他脸上虽然摆出了一副神秘莫测的表情,但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范质如此失态是为什么。

好半天,范质长吸了一口气,“此河西数字,简明易懂,利于计算,仆刚测算了一下,以往许多算学计算,都因此变得简便了许多。

还有此书中这个算法公式,似乎可以套用到缉古算经中去,简易十倍都不止!”说完,范质仰天长叹一声,似乎非常萧索。

“何不生在盛唐?若是在盛唐,只凭此书中的河西数字,以及算法和公式,明算、历法、建筑、山川地理的计算方法都要革新。

若是在盛唐,圣人一纸诏令,天下间饱学之士齐聚长安,推陈出新,将其发扬光大,定能光耀万世!”

范质所说的算法公式,就是张昭凭记忆加进去的一元一次和一元二次方程。

他本身对数学没什么研究,当然不知道这些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公式有什么奥妙,只不过是想着后世数学书上有,定然是有用的,所以就加了进去。

而这种开方法,在唐代的明算经典《缉古算经》中已经有了,缉古算经甚至已经开到三次方去了,被视为有唐一代最难的算学难题。

难,不是因为古人智商不够,而是缉古算经中的开方法极为复杂,加上要用繁体的一到十来算写,所以非常麻烦,极为难学。

但现在有了张昭‘发明’的河西数字和后世开方公式后,一切就变得简单了许多,所以范质才会如此失态。

只有真正处于这个时代的人,才真正知道这玩意的可贵,这种后世历经无数大师发明改进,继而能流传下来的,无一不是人类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