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血脉的共情(第3/4页)

范质说的没错,要是在盛唐,必定能引发一场明算上的风云际会,寻常人就靠这一个东西,足以靠它吃一辈子以外,还能流传千古。

“范兄切莫如此灰心,你看某不是来了吗?有志者事竟成,你我正值壮年,还有几十年的日子,焉知不会再有一个盛唐?”

张昭把范质从地上拉了起来,一语双关的说道。

范质则第一次用从另一个角度看向了张昭,只觉得这位张司空如同一个悬在半空不断发光的太阳一般,有一种不自觉跟着他走的魔力。

四人边说边走,又来到了经史学院小蒙童们入门学习的地方。

张昭的这个州学,不同于大唐时期那个只收几十人,类似后世一个某某家协会的玩意。

他这实际上是个缩小版的小学到大学一条龙教育机构。

有六七岁的蒙童前来认字,也有年龄不一的人把这当后世的夜校上。

还有已经有些文化知识的,也在这里进一步交流学习,高年级不但是学长,还很可能是低年级的老师。

这一切都是张昭强令的结果,对于普通人张昭管不了,因为他们每日都要为生计奔波,根本没时间和精力过来学习。

但六部大小首领和河西各族头人官员家的子弟就不同了,通通得到州学来上课,学习水平和勤勉程度,甚至能成为他们父兄的考核标准,是以州学中人很不少。

经史课上,一个从碎叶来的郭家老夫子,正在给一批完成了三百字学习的蒙童讲习经义……

或许该叫故事,因为这所谓的‘经义’是张昭亲自编纂的,类似后世的中国历史名人故事这样书籍。

范质好奇的翻看一看,里面都是些粗糙但不粗陋的故事,从孔子周游列国到孟母三迁,从晋文公重耳到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还有巴蔓子和屈原等忠臣义士。

先秦以后的就更多了,千古武人典范卫青,封狼居胥的冠军侯霍去病,勒石燕然毁誉参半的窦固、窦宪兄弟。

横行西域班定远,虽远必诛陈破胡,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玉门十三士,及至大唐李卫公,睢阳城的张巡许远,一代名臣颜鲁公等人。

台上的郭老夫子正在为学童们讲张巡许远死守睢阳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构来源于张昭,但是郭老夫子在听过之后,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动。

确切的说加了一点私货,加了一点当年他们郭家与安西五姓三王家独守龟兹的遭遇。

不过这点私货加的非常好,使整个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符合现实,别说第一次听的范质,就是张昭也听得有些入迷。

四人坐在后排,跟一群听的如痴如醉的小学童一起,静静听着郭老夫子讲故事。

当讲到守城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饥了只好吃树皮和纸的时候,所有人都猛地握紧了拳头。

故事的高潮部分则是张巡杀其爱妾,煮熟犒赏将士,许远也杀其奴僮给士兵吃,范质已经情不自禁的站了起来。

及至讲到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接替李巨任节度使,驻军临淮,但他持观望态度,不肯救睢阳之围之后,众人已经相当愤怒。

最后,张巡派去搬救兵的南霁云愤而断指,贺兰进明仍不为所动,绝望的南霁云只能率领搜罗到的少量部队回到睢阳,回到张巡身边,与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

或许是感同身受,郭夫子讲的声泪俱下,极为动情,范质听的心神恍惚,眼泪不由得哗哗往下流。

现在的中原,谁还记得当年的张巡许远?

乱世之中都不过是在尽力苟活,忠义气节都被埋进了黄土之中。

“奸臣!这姓贺兰的是奸臣!我若在场,定要杀之,大丈夫生于世,当效南霁云追随张睢阳这等忠臣!”

少年人最是容易激动,慕容信长听的满腔怒火,他一拳锤在教室的土墙上气得哇哇大叫。

李存惠也是满脸通红,“对!某与你一起,先杀贺兰进明,再回睢阳!”

两人这么一闹,教室后面的张昭就藏不住了,他整理整理了自己的衣服,丢掉手里的折扇,来到了郭老夫子的讲台上。

台下的数十蒙童和慕容信长、李存惠等人都气得脸颊通红双眼冒火,似乎恨不得现在就找个奸臣出来把他撕了吃了,气氛非常到位。

于是张昭决定再让这些人印象深刻一点,这可都是他未来的火种啊!

“司空,这贺兰进明后来如何了?他怎生如此可恨?”一个满眼喷火的小蒙童看着张昭问道。

张昭沉吟了片刻,“他后来做到了岭南节度使的高位,虽然最终被贬官,但寿终正寝!”

“怎会如此?国家何不杀此贼?不杀此贼,何以谢天下?”

蒙童瞪大了眼睛,更加愤怒,也更加不解,他口中的国家,指的就是皇帝,这是魏晋以前对皇帝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