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三件大事(第3/4页)

连派何人去接收归州和峡州,以及整个南平对孟蜀在长江一线防御的山寨和水寨,都解说的很清楚,张鉊由此更加满意。

只是孙光宪心中很清楚,张鉊既然刚才那么问了,他就更不能要张鉊的官职。

因为一旦接受了张鉊的官职,特别是相对较高的官职,那么就证明了,他就是有些做姿态,于是不管张鉊如何劝说,孙光宪就是不受。

眼看又僵持住了,最后还是卢琰出来解围,他对张鉊说道。

“孙孟文曾言,宁知获麟之笔,反为倚马之用。

今圣朝鼎立,也到了要准备为大朝以及朱梁、后朝等修史书的时候。

孙孟文读书万卷,又深爱此,不如命他先为大唐修国书。”

张鉊眼睛一亮,新朝为前朝修国书,乃是中国历史上的惯例。

但唐末五代这四十年间,天下间战乱不休,还不如中唐时期稳定,加上完全是武夫当政,也没几个把这事给提上日程。

只有后唐建立时,为了强调法统,就准备给大唐修国书,可是一直到了后唐灭亡,准备工作都没做完。

一直等到了石晋天福六年(941)年才开始修,成书于开运二年(945),这就是历史上的《旧唐书》。

但此时来说,压根就没修完,因为张鉊蝴蝶翅膀一煽,契丹人进入中原,就早了这么一年多一点。

在面对契丹入寇威胁,以及席卷河南、河北、河东和关中四地的水旱蝗灾影响下,编修工作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书没有编成,契丹人就入了东京开封府,负责编修唐书的监修赵莹得罪了石重贵被贬到华州,很快就投降了张鉊。

监修副使刘昫死于契丹入东京之时,编修张远、贾纬四散躲避。

赵熙等投靠契丹人,替契丹人四处搜刮钱财,结果被起义百姓打死。

所以现在的唐书相当于修了一个七成左右,但事情就停了下来。

前张鉊平定北方,南平也到手了,一连串的仁政下来,国力开始恢复,正是为修前朝国书的时候。

而且历史上由于旧唐书修的太匆忙,也因为后晋国力有限,四方不服,契丹虎视眈眈,因此没有精力来寻找更多史料,来把旧唐书修的更加完善。

加上石重贵傻货一个,对这些也不重视,所以旧唐书被历代很多文人鄙夷。

这就罢了,最大的问题,还是导致了新唐书的出现。

原来到了宋仁宗时期,宋仁宗认为旧唐书粗鄙狭浅,决定重修唐朝国史,让欧阳修来主编新唐书。

这简直就是灾难,欧阳修此人也算是个人杰,但是道德洁癖太严重,对唐代历史,进行了唯凭个人好恶的大量删改。

他不但将朱温乃至朱梁一朝的记录大加删改,还对隋末、唐末的农民起义领袖如窦建德、刘黑闼、黄巢等人大家挞伐,多有失实之处。

就连武则天也没逃脱他老人家的毒手,被其称为弑君篡国逆主。

人有好恶很正常,但是用到修史方面,这就不行了。

……

张鉊觉得这个安排好,同时孙光宪也非常满意。

修国史,这可是清贵非常的职位,可以让自己的名字,跟着国史一起名流千古,历代文人对此都非常在乎。

孙光宪此刻一点也不含糊了,他对着张鉊一个大礼。

“臣嗜诗书凡四十年,做梦也想握麟笔为前朝修史,今若能得一编修之位,虽死无憾!”

别人说是想为编修,那肯定是想做监修,因为编修是苦差事。

从大唐到朱梁、后唐,史料浩瀚如烟,要一点一点清理出来,还要分辨真伪以及整理,事情既复杂又琐碎。

而担任一个监修,没事来看一看,指点一两处,不累人还能当第一作者,多好。

但孙光宪说想要为编修,那就是真的想为编修,因为他嗜书成狂,最爱的就是文字工作,别人看来的苦差事,在他眼里,那就是美差。

彼之砒霜,我之蜜糖。诚如是也!

张鉊当即下令,成立三朝国史编修总裁房,以尚书令、同中书门下事张希崇为总裁。

河西行省平章、西京承天府留守、凉州府尹裴远,门下侍中和凝二人为副总裁,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冯道为监修。

任命孙光宪为翰林学士、中书省著作郎、国史监修兼主编修,卢琰为编修,其余的编修人选,则从张周的翰林院和国子监中挑选。

孙光宪感激涕零,张鉊则把他扶起来后,却严格的交代他道。

“编修国史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要为尊者讳,不要害怕有人说你映射本朝。

对于失实之处,需多人讨论后,方可舍弃不用,并将其写入非编国史中,予以注明。”

孙光宪领命下去了,张鉊关于安定南平的工作就基本做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