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五章 毕其功于一役(第2/4页)

“此人引兵南来,一路上行军侦查详略得当,见我大军严整又迅速审时度势扎营山林之中。

现在还能想出以烟火鼓励军民之举,若是不死,当能为吾镇守一地。”

王朴也笑着应和道:“以臣看来,大王更应该将此事晓谕诸将,让他们不要把高丽人贬的一文不值,免成骄兵。”

慕容信长深以为然,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高丽人的战斗力,都是西京留守兵将这种档次的情况下,确实要注意这方面。

随即慕容信长就命传令兵开始去通知各营将士,然后命高松将一部分甲胄给随军民夫和征召来的女真、渤海人,让这些人伪装成主力全力进攻平壤城。

皇甫兆其实比慕容信长想象的更加胆大,他可没呆在慈悲岭上,反而身穿女真人的装束,带领数十骑士,抵近到距离平壤只有十几里的地方观察,好几次都差点被巡查的周军游奕骑逮住。

但正是皇甫兆这种胆大心细的举动,进一步强化了慕容信长的战略欺骗。

他在平壤城外见到‘辽军’如潮水般猛攻平壤城,绝不是围点打援的雷声大雨点小,而是全力在进攻。

同时他又发现,‘辽军’虽然甲胄精良,进攻勇敢,士气高涨,但战斗力真不算很高。

大约相当于高丽精兵与州县兵之间,或者说跟高丽精兵相当,但肯定不如武班甲士。

皇甫兆一连几天仔细观察,确认无误之后,方才派人飞马南下去通知大王王昭。

……

开京,心急如焚的王昭还在催动高丽朝廷高速运转,征兵这个事情,在古代各个王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王氏高丽这种看着有一百多万百姓,常备军也有两三万,后备军力动辄就是十几万,但要真的把他们动员起来,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四月正是春耕的关键时期,不管是州县的辅兵,半常备的正兵,各豪族和各武班的部曲私兵,都是要进行农业生产的,只分是进行的多还是少而已。

这西京平壤不能守,那损失最大的是大王家族,跟各地豪族的关系可不大。

他们甚至还有心看着大王家族栽个跟头,这样的话,王昭大王就肯定没有实力像之前那样,对豪族们张牙舞爪的了。

反而要是积极响应,影响的春耕可是自己的家族的,秋天少收几万石粮食,那损失就大了去了。

所以哪怕王昭红着眼睛督促,往开京汇集的军队还是不紧不慢的,平壤被围十五天了,他才堪堪征召到两万兵马。

不过很快,随着皇甫兆的从前线传回了消息,本来在摸鱼的高丽豪强们,却像是挨了鞭子抽打的驴子一样,不但不继续发犟,反而把磨拉的飞起,都快出火星子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最大的原因,就是皇甫兆侦查得知,随着辽王慕容信长南下的,除了两万甲兵和几万民夫以外,还有超过三十万百姓。

很快,普济寺的高僧室利缚罗也得到了北面僧众的回复,确认有三十几万人跟随辽王南下了。

这一下,各地豪强都炸了,要是这些辽人是来劫掠的,那只要守住开京,保住他们的利益就是,反正平壤属于大王家。

但是现在,来寇的辽王带了足足三十万人,那就不是来劫掠,是来鸠占鹊巢的。

这是要把他们这些豪强的份额也吃下去啊!那还得了,赶紧动员,北上去救!

……

慕容信长站在高处,看着远方不断被抬回来的民夫和女真各部征召兵,脸上虽然浮现出不忍的神色,但并没有喊停的意思。

这是从一个无敌将帅转变成为帝王的必经之路。

平壤城头,喊杀声在停止了半个时辰后,又开始响起。

被用重甲武装起来的民夫和征召兵们,与平壤的六千高丽守军,打了个势均力敌。

围城三十天,城下尸横遍野,城上尸积如山,高丽西京留守信康都亲自冲到城头参与了防御,战斗之惨烈,在谁看来都不是作假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只不过唯一的区别,就是慕容信长的精锐部队,没有真正动用。

“大王,大同侯传来急报,战棹指挥使赵匡胤,副指挥使陈诲率水军横海镇一万六千官兵并一万八千水手,战船三百艘,已经抵达宣州港,并做好了南下的准备。

濮阳侯也遣快船随横海镇到达,言今年信风较晚,故而四月初不能启行,今信风已至,五月末,先锋必至江华湾。”

大同侯是折德愿,濮阳侯则是赵延进,慕容信长闻言大喜,“香孩儿和六弟能在五月齐至,海上某就无忧了。

传令下去,收兵三日,大飨士卒,命各军收回铁甲做战前之准备,若是三日后,高丽人还是不北上,那咱们就水陆并进,去找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