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五章 毕其功于一役(第3/4页)

说完,慕容信长对身边的王朴和韩匡图说道:“战殁平壤城下之民夫,按甲兵的待遇给抚恤,伤者全力医治!”

五月十七,平壤平原,王昭终于凑齐了北上解围的大军。

此战高丽出动相当于常备军的正兵一万,辅兵基本只能当民夫用的州县郡兵三万,各豪族部曲两万,其中约有一千五百武班,开京禁兵一万。

一共七万大军,其中马军一万,甲马一千五百,步军六万,带甲接近三万。

但其中有铁甲,也就是挂甲的是有一万五千,其余都是相对劣质,被称短甲的古板甲和其他劣质皮甲等。

板甲,这玩意,实际上是个天坑,因为它不像是扎甲和布面铁甲这样,可以让未被命中其他区域卸力,板甲完全只能硬抗。

这就导致板甲要想防御力高,就只有一个选项,那就是用极强、极精良的材料来打造。

而在冶炼技术不足的时代,根本没法冶炼出这样的铁。

这些用熟铁及低碳钢敲出来的一大块板甲,防御力可能还比不上后世的铁锅。

想想你顶个劣质铁锅在胸前,然后别人一箭射来会发生什么?自然是一箭毙命咯。

所以,高丽人虽然有三万带甲,但他们的甲与慕容信长的六成铁扎甲、环锁铠,两成多布面铁甲再,混搭其他轻甲的甲兵,完全就不是一个档次。

除了这勉强算七万,加上四五万民夫,但号称三十万的马步大军以外。

王昭还调动了一支七千余人的水军,共计战船近二百艘一同北上。

别看这支水军人少,战船也小,但反而是王昭比较看重的兵力,因为王昭的祖上,其实就是江华湾的土豪,是靠跑海贸和出海捕鱼起家的。

因此王家手里,捏着半岛最强的水军,王建立国之后,这支家族水军就成了高丽朝廷的水军。

王昭不认为吐谷浑这样的草原部族会有多少水军在,就是昔日的契丹辽国,也没多少水军。

因此他向水军指挥使康承训下达了命令,如果平壤解围顺利,水军就要从平壤东南的南浦登陆,从侧面汇合平壤守军,穿插到辽军侧翼进攻,扩大战果。

如果平壤打成了胶着状态,那么康承训就要率水军继续北上,到宣州一带登陆,利用还没被辽军杀光的当地豪族,袭击辽军的补给线,迫使辽军后撤。

……

平壤平原,这是大同江在平壤城周围,汇合支流南江、载宁江等支流冲积出来的平原,在朝鲜半岛来说,是相对广阔的大平原。

历史上李氏朝鲜时期,光是平壤平原,就能开垦出大约一百万亩土地。

这种大平原上有完美灌溉条件的土地,可不是山坡和山谷中的田地能比的,这里的一百万亩基本都是上田,产量相对要高很多。

哪怕到了后世,在只能闭关锁国的情况下,平壤平原的百姓也是三将军治下过的最好的朝鲜百姓,没有之一。

就算在此时,平壤平原也被开垦出了很多农田,算得上是高丽大王家,掌握的最肥美土地之一。

王昭以开国名将,大匡,检校尚书右仆射,上将军姜弓珍,任行营副都统使兼行营兵马使。

另一位开国名将庾黔弼的长子庾兢为先锋军兵马使。

义城豪族同样是开国功臣的洪涛之子洪顺,后百济降臣朴英规为左右兵马使。

大军迤逦十余里,分前中后三军,每军分十余队,每队出百余人着甲护卫。

万余马军分十部,分别为大军提供前出侦查、遮蔽行踪、护卫两翼等功能。

同时,慈悲岭上的皇甫兆收到大军北上的消息,也主动引兵到山下背靠山林列阵,前锋甚至游弋到了距离慕容信长大军不足五里的地方。

这一切,都是在防备慕容信长突然派出骑兵突袭,在平壤平原这种宽阔地带,北方铁骑的威力可以被放到了最大,王昭还是有些担心的。

慕容信长这边,诸将也有请命上前突袭的,慕容彦超甚至大声喊道:“贼虏自以为对应得当,实则太过于依赖马军护卫。

观其马军强弱,远不如昔日契丹皮室军,若大王命末将出击,只需三千骑就能击溃敌部马军,趁而掩杀突袭大破之!”

慕容彦超这么肯定,是因为他刚才已经亲率五十余骑与高丽骑兵缠斗过了。

结果战绩自然是压倒性的,所以他才觉得可以只用三千骑,就能大破高丽万余骑兵。

慕容彦超一发言,周围军将都怕战功都被他给夺去,纷纷也开口请战。

慕容信长笑着摆了摆手,“彼辈虽然力弱不堪冲杀,但熟悉山川地理,咱们只击溃其马军大部和前部先锋,并非上策。

这些人野战、浪战不行,若是分散各处和固守坚城,害处甚大,不如放他们到平壤城下,聚而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