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八章 平安时代的贼配军(第4/4页)

“平通大师,出家人不可妄语,尔等倭国佛门衰落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若是只需吾出一两万兵就能成事,尔何须给出三十三国领土给吾?

将六法宗传播到倭国的兴趣,吾有那么一点,但还需开诚布公的谈一谈。”

慕容信长这话的意思,是已经看出对面的和尚只是一个前来探路的小卒子了,甚至都未必是东大寺来的,但即使如此,他仍然表露出了愿意谈一谈的意思。

果然,平通和尚听到慕容信长的话,用流利的唐音说道:“菩萨慧眼识真,小僧回去之后,必然就会有真正的大德,再来与菩萨畅谈。

小僧只能说,倭国武士也与我们这些佛陀信徒一样饱受公卿的压迫。”

……

夜已深,三名倭国僧人在慕容信长安排的六法宗僧侣带领下,前往附近的寺庙休憩,慕容信长则跟王朴、王景、高松等人还在商议。

王朴不愧是战略大师,在极为有限的信息下,理出了一条较为可信的线索。

“倭国僧人比起昔日肯定是利益大受损害,但如今已过了上百年,他们也不是失去了一切,早已习惯了目前的地位,因此起来闹事的可能性,并不高。

但是倭国的武人,那可真谓饱受打压。

自从昔年大朝白江口一战,使得倭人上下看清他们所倚仗的武力,在中原天朝面前毫无用处之后,倭国的武备就开始江河日下。

因为倭王发现,派遣遣唐使到大唐,紧密打探大唐消息,一旦有事不用其他人,就是这些遣唐使,就能有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大唐怒火的能力。

同时倭国国内则自我封闭做出乖巧的样子,好似一只不但不咬人还挺亲近人的幼狼。

以恭顺和乖巧为掩护,尽量不出现在大唐军队的视线之中。

这个政策是很成功的,此后大唐上下,都没有将倭国当做一个有威胁的对象过,跟别提出兵。

但也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武人的地位,开始急速下滑。

臣以为,这些人不一定是僧人,因为倭国的武士和僧兵是有区别的。

僧兵有钱有地位,武士则什么都没有,是以后者闹事的可能性才是最大的。

甚至他们都不是从平城京来的,而是就在咱们对面的西海道肥前国,或者山阴道的长门和石见两国的武士。”

倭国的国并不是指国家,而是指郡国,跟府差不多,道则相当于省。

西海道就是九州岛所在,山阴道则是本州岛靠近大陆的这一面。

慕容信长来回走动了两步,随后说道:“文伯说的有理,畿内地区的僧人地位较高,且彼此争斗激烈未有统属,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就过来和咱们接洽,且还赤裸裸的表示投靠。

确实更大的可能,是西海道和山阴道西边饱受压迫的西国武士中的野心家,才会有这么样的动力。”

高松把手一拱,“既然如此,大王就更加要接纳他们,收服他们,畿内之人是得了好处的,不管是武士还是僧人,都不可信。

但是穷苦的西国武士还是可以招揽的,虽然他们无甚勇力,但用来收集倭国情报,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