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七章 信长之韬略(第2/4页)

坂者,斜坡也,正适合描述东北高西南低,从内陆到海洋呈斜坡状的难波京。

在大坂站稳脚跟以后,慕容信长立刻开始锁拿大坂百姓,营建大坂港口,并将教令发回九州和朝鲜,命令留守的赵普、赵延进等赶紧将人员和物资送到大坂来。

此时,张昭拨给好大儿吐谷浑、诸羌、党项、契丹、汉等族户口已经基本进入了朝鲜。

收到慕容信长在大坂大获全胜的消息之后,赵普立刻上报给不放心外孙基业,留在汉城没走的曹元忠。

嗯,这位慕容信长的好外公,张圣人的好岳父兼好表哥的脑袋够大,可以说在历次叛乱中久经考验,再大的黑锅他都能顶的起。

于是由曹元忠决断,赵匡胤从到朝鲜的诸族人中,再次征发了三千人,加上留守的一部分横海镇水手共五千人,立刻带着五万石粮食,百艘船只,出发前往大坂。

在赵匡胤出发之前,曹元忠又赶紧起身,乘快船前往登州,请求鲁王钱弘俶再从吴越之地发船五十艘,载粮三万石以及各类后勤辎重前往大坂。

可以说,为了他最爱的大外孙子,曹元忠也豁出去了,连避嫌都不考虑了。

同时,赵延进在大宰府,命令静海镇郎将姚彦洪,立刻率四千静海镇水军并粮食两万石,也立刻启程前往大坂。

而既然定下了以静制动的方案,慕容信长就开始安心经营大坂以及相邻的神户、和歌山以及淡路岛。

六月二十三,修整完毕,士兵战马基本已经适应倭国水土的慕容信长,命王景率步骑一万五千前去攻打平安京。

结果不出慕容信长所料,倭国早就放弃了平安京,王景兵至,还没开始攻城,平安京内就燃起大火。

倭人自己点燃了平安京的宫室,大火随后蔓延到了居民区,烈焰映天,一连烧了十余日,倭人费尽心力建立起来的平安京大部城区都被付之一炬。

慕容信长大为愤恨,他知道这是倭人不愿意把平安京留给他,也是在表达拼死抵抗的决心。

之后,兴建的更早,更难以攻陷的平城京才是最后决战的地方。

六月二十七,平安京的大火还在燃烧的时候,王景按慕容信长的指令,率军转而进攻平城京。

这当然是试探性的,真要大举进攻,肯定是全军压上。

所以王景所要打成的目标,只是让倭人把神经绷到最紧,让他们把所有的力量都调动出来。

果然,面对到来的王景万余步骑,已经火速就任平寇大将军橘远保,从两京中抽调出来了数千精兵,并且征召了大量的郞从和所谓的义士,村上天皇也给予了他们比以往更大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

王景见平城京广大,他势必不能包围,于是开始夺取平城京偏东北土山上的兴福寺作为制高点,顺便试探一下这里是不是平城京的防御痛点。

结果一试,就试出来了。

兴福寺在奈良时代是日本的文化中心,最兴盛时期据说有僧兵数万,天皇家也要仰仗。

桓武天皇搬到平安京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摆脱兴福寺、东大寺等大型寺庙的钳制。

不过即便在平安时代兴福寺受到了削弱,但仍然是倭国有数的大型寺庙。

王景这一试,不但试探出了兴福寺地理位置关键,是打破平城京的合适地点,还试探出了倭国佛门的态度。

果然不信者还可以拯救,但异端必须死,倭国佛门对来抢饭碗的六法宗非常警惕。

王景率军攻兴福寺,结果所有的倭国寺庙僧兵都来救援,橘远保也派数千武士走城墙根前来支援。

王景使出五分力攻打了数日,确实打不进去,于是干脆选择暂时撤退。

这一下,倭国上下极为振奋,顿时把橘远保当做了救星,发到各郡国的勤王令,也更加的信心十足。

七月二十,也就是大坂之战一个多月以后。

北陆道的越前、越后、加贺、越中、能登五国。

东山道的美浓、信浓、飞驒三国。

东海道的尾张、三河、远江三国,共十一国的国衙军。

也就是相当于中原的州县长征健儿,在各国国守和警固使的率领下,从琵琶湖等几个方向,进入了平城京。

随着他们的到来,算上征发的平城京勋贵家仆和义士,橘远保麾下的军队人数又膨胀了到了五万人。

看起来是旌旗避空,似乎倭国各处的豪杰,除了上野、下野、武藏、上总等地的关东武士在大阪一战损失惨重没来多少人以外,全天下的豪杰都到齐了。

在这种狂热气氛的推动下,不少公卿大臣,都催促橘远保出兵前去与占据大坂的燕寇决战。

但只有橘远保知道,这里看起来有五万人,再加上三京之地的青壮农夫,就是十万人也拉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