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待到来年春开时(第3/6页)

好歹去了倭国,也能凑出个百官来,不至于无人可用。

“辛苦景隆了,这一杯,敬景隆。”

朱棣举杯道。

李景隆也端起酒杯道:“共饮!”

两人一口饮尽,李景隆接着说道:“倒也并非是侄儿功劳,如今大明学子众多,科举难过,亦是有传闻科举将会大改,翰林院正在编撰新的典籍。”

“学子们寒窗苦读,一朝改革心血尽废,哪肯甘心。”

“前途不明,加之表叔名声威望显著,自有功劳,领军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区区倭人,任谁都能知晓,怎会是表叔对手,藩国初立,正是人才稀缺之时,早些过去,自为元老重臣。”

听着李景隆的话,朱棣脸色喜色渐溢。

打倭国他一直很有自信,现有文人百位相随,不愁无人可用。

只希望早些过去,到了那时。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再也无须在这京师中,踌躇度日。

‘再有三月光阴,便就是征伐倭国之时,且再忍三月即可。’

想到这里,朱棣再次喝光杯中酒,以解忧愁。

……

在这个时候,高丽这边,变故正在发生。

十一月除,高丽附近的天气已经变得寒冷起来,军中将士,也开始以篝火取暖。

“国师,对马岛有消息传来,因征伐倭国本土,所以损失惨重,目前八万大军,有三万覆灭。”

“不过倭国那边,也不好受,约有伤亡两万余众。”

釜山,军营大寨中,卫光像向姚广孝汇报道。

姚广孝闻言有些诧异,他没想到这些高丽军也能有如此战绩。

以往来说,高丽常年都是被倭国吊打的对象,往往数千倭寇,就敢于冲击高丽上万大军。

现在这伤损虽然没有一比一,但也是极为不错了。

“没有谎报军情吧。”姚广孝问道。

卫光摇头道:“应该也是相差不大,那边的探子,也在暗中有消息传来,且收获也颇为丰富,想来勉强能渡过冬季。”

稍稍迟疑了一下,卫光继续道:“暗探传信,那些将军似乎准备在寒冬来临之前,再行一次侵袭之事。”

姚广孝倒也不觉得意外,道:“这番再战一次,掠夺足够的粮食,也能减少将士数量,便就能稳稳渡过严冬了,想来这一场,定然是要开打的。”

卫光闻言,心中思索一番问道;“国师,我等是否也当参与一番,或者再派出一些将士过去。”

“如今军中粮食已然有些不够了,太孙殿下那边的计划,遭到了他人从中作梗,现在已经没有人运粮过来。”

说到这里,卫光就有些气愤。

本来粮食在源源不断的运来,加上大军本身的收集,足可以安稳渡过冬季,静带明年开春。

可在大明边疆,突然盛传群英商会为大明皇太孙所掌,暗中探查大明外情况,多为细作。

如此一来,不管是高丽本土,亦或是其他部族,都开始转变了态度。

最为重要的是,没人给釜山这边国师大军送粮了。

姚广孝眉头微皱,不过神色还算是镇定。

到了他这个年纪,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干扰到他的心境了。

“传信高丽王,同时也传信李成桂大将军,让他们运送足够的粮食过来。”

姚广孝平静的说道。

“这……”

卫光微微停顿了一下后道:“国师,怕是李成桂不会答应吧。”

姚广孝卷了十几万大军跑到釜山沿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抽光了群英商会在这边的班底。

也让真正的矛盾,直接暴露出来。

虽然没有明面上和李成桂闹翻,可想而知李成桂也不可能傻乎乎的还给送粮食来。

即便是十多万大军饿死大半,李成桂只会拍手大笑,幸灾乐祸,求之不得。

他巴不得一举将这些军队收归己有。

彻底掌控高丽。

至于明面上的高丽王,不过以傀儡,卫光连提都懒得提。

姚广孝让给高丽王送信,不过习惯使然,毕竟作为汉人,姚广孝在大义上,较为注重。

“咱们军中余粮,还可够吃多少时日。”姚广孝淡淡问道。

卫光心中计算一番后说道:“若是省着一些吃,大约还能撑上月余,过万正旦不难。”

姚广孝闻言回道:“正旦节,当举国同庆,怎可亏待了将士们,这岂不是寒了将士们的心吗。”

“高丽王的信,便就按正常去写吧,至于李成桂,你就在信中明确告诉他,若是见不着粮食,今日正旦,贫僧也只能回去,到李大将军那里,蹭个年夜饭了。”

听到这话,卫光豁然开朗。

哈哈一笑道:“好,国师所言甚好,李成桂这老小子,还想等着看戏,真就是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