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案卷(第2/3页)

她只能尽快大婚,尽快亲政。走一步与楚家硬刚的险棋,强行收回兵权。

如今刑部告诉她,楚家没问题?

她觉得不可思议。

刑部尚书却艰难启齿道:“那些书信……对不上。”

女皇不作声,只目不转睛地淡看着她。

刑部尚书硬着头皮往下说:“楚家人宁死不认,涉事将领亦不认。其中还有……还有两个,说自己从未与楚家有过走动,臣与大理寺一并审了,确是如此。”

她越说越冒冷汗,言及此处,禁不住地擦了把额头。

接着又道:“不过最要紧的几位……依陛下旨意,从不曾动过刑。若陛下准许动刑,能问出些实话也未可知。”

“实话”。

虞锦心下一声轻笑。

她自听得出刑部尚书这是给她台阶下。也是,一道道极刑加上,什么口供拿不到?

可她初时为什么不愿动刑?是因她虑及楚家原来的功勋,怕天下人说她言行逼供,屈打成招。

刑部尚书又抹了把冷汗:“再……再不然,让宫正司问一问元君,或许也能有用。元君毕竟是楚薄亲子,虽是男子,大抵也知道些事情……”

“又或者……”刑部尚书搜肠刮肚地继续说,“其实楚枚弑君之罪,已足够诛其九族了。”

她真是在很努力地给她找台阶了。

虞锦听得说不出话,不知如何接口。

如果只是审不出来,她还可以心安理得地点头同意动刑,直到她们吐口。

按方才刑部尚书言及的那两个将领,明里暗里指向一件事——怕是有人栽赃。

两位将领与楚家从未有过走动,却偏偏出了勾结谋逆的大事,不是栽赃是什么?

这便不只是楚家人招不招那么简单了。

那让她以弑君之罪直接灭了楚家满门?

呵,凡事总有因果。她不让他们一家入狱,楚枚哪回行刺?如今不把其他罪名说出个所以然来,只以这一条治罪,固然说得过去,但日后史书上的骂只怕还是要挨的。

至于逼供楚倾……

虞锦心神凝滞,久久辨不清自己在想什么,又逼着自己抽神,告诉二人:“把案卷送来给朕看看。”

刑部尚书与大理寺卿一应,见女皇不欲多言,就告了退。

邺风很快入了殿来,禀说:“工部尚书已在殿外候见。”

“改日吧。”女皇神情恹恹地摆手,“朕有些事,要好好想想。”

案卷不一刻就呈进了宫,虞锦屏退宫人,一页页翻着,越翻越心惊胆寒。

这个结果显让刑部也很为难,案卷的措辞极尽委婉,许多地方都写得模棱两可,并未直言楚家无罪。

但饶是如此,也足以让人读出那份疑虑。

细枝末节之中栽赃陷害的味道太重了,刑部看得出,她也看得出。

可都已经走到这一步了。

她收了楚家的兵权、将楚家抄家,又将一家子人在诏狱里关了三年。

现在讲这个结果摆到她面前,她该怎么办?

幕后黑手固然要查,可楚家要如何是好?

她一直那么笃信楚家就是奸佞,看到史书给楚家翻了案都只觉得是后世在瞎搞。

如今却突然告诉她,楚家真的不是奸佞,而她是真的昏君。

她一点准备都没有,莫名的耻辱感让她脸上发烫。

虞锦不知自己是什么时候放下的案卷,魂不守舍的一步步向外踱去。

直至邺风出现在面前,她才恍然惊觉自己已离了殿。邺风给她披上斗篷,打量着她的神色询问:“陛下要出去?”

她沉吟了一瞬:“朕去德仪殿一趟,你们都不必跟着。”

邺风颔首退开,她安静无声地行下石阶,向后折去,绕过鸾栖殿再穿过一道宫门,就是后宫。

作为元君居所的德仪殿是最靠前的一处宫室,地处中轴线上,与前头的鸾栖殿相呼应。

虞锦步入殿门,德仪殿里安静得有些过分。两名宫人上前迎驾,脚步也很轻。

“陛下。”他们跪地叩首,她不由自主地也放轻声音:“元君呢?”

“……在午睡。”其中一人道,“刚睡下。下奴去请元君起来。”

“不必了。”她摇头,说着信步走向寝殿。走了几步,脚下又停住,“拿酒来,要烈的,多拿些。”

两名宫侍都是一愣,不及多言,女皇已进了殿去。

寝殿里更安静了些,他没睡正经的床榻,而是睡在了靠窗的罗汉床上。晌午的阳光被窗纸滤出柔和的光束,投在他的睡容上,安静温和。

殿内的炭火烧得很足,他便没更衣也没盖被子,宽大的袍摆与衣袖半垂在地上,姿态随意潇洒。

她不知第多少次感慨他真好看,一股怯意又令她不敢走近看他,四下瞧瞧,坐去了桌边。

她该怎么办好呢?

她看着他,心思更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