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蜡烛(第4/4页)

到了下午,一行人终于抹干眼泪回到宫内,却是直接入了景福宫,先看了一场《白蛇传》,然后又有少林寺汴梁分寺主持法河大师与五岳观主持张道士等有力宗教人士在此等候,带着一群和尚与道士分别为两位太后祈福禳灾……折腾到傍晚,最后在景福宫设大宴,既是迎接两位太后以及其余皇太妃等人,也是招待文武百官,为太后回銮一事做个正经的庆典仪式。

而这个时候,之前因为‘思念过度,生怕一见面便哭晕过去’的赵玖赵官家也终于出面了,这让宰执们和其余随行大员几乎欣喜若狂。

且说,如郑太后,还有王贵太妃、乔贵太妃这些人,当年在赵佶那吓死人的后宫里面也是个个都能当女频主角的人物,心思玲珑剔透,只不提北地风雪,专说一路走来,又怎么可能不小心问询此间新风俗与新君俗?便是韦太后,经历了河上一事,也小心了不少。

再加上此时百官俱在,那自然万事妥当,双方都无失了体面之事……郑太后那里,连行礼都不敢让这位官家跪下的,老早让两个贵太妃给扶住了,生怕这位官家‘哭晕过去’;韦太后那里,虽想要上前说话,但相隔数年,只觉对方除了相貌几乎无一处与往日相同,反而有些怯怯。

于是,最终开宴如常。

不过说是大宴,因为宫中着实简朴的缘故,也没有什么正经礼节,就是几位太后、贵太妃上面坐着,官家与两位贵妃外加此番回来的其余杂项宗室在一侧落座,几位相公大员在对面陪坐,至于低阶文武反而早早打发了……这架势,真真宛如寻常官宦世家里来了不必避讳的女长辈后家宴一般。

然而,有意思的是,宴会一开,没了那些敷衍至极的流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男男女女,却无人动筷动碗,都只是瞅着那位官家若有所思而已,偏偏那官家也是无话可说,只是在座中侧身枯坐,场面着实尴尬。

最后,停了半晌,郑太后身上有任务,再难也是要开口的,便无奈咬牙相对:“官家……数月前自五国城动身,两位太上皇帝尚不知晓议和情形,只是攀着车辕,一再托付言语与官家,请官家莫忘了郑亿年送来的书信,委实只要一太乙宫使便足安身……官家不知道,当时你大哥几乎在车前哭晕过去,还挨了金人鞭子,我们几人无奈,只能当场立誓,若不将他救回来,个个都要做瞎子的。”

赵玖怔了怔,点了点头,却并不言语。

上下男女文武见此情形,齐齐头皮发麻,心里发凉,却又着实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郑太后勉力想言语,却不料再一开口,便忍不住泪流不止。

郑太后毕竟是太后,此番归来,再无牵挂,只是念及北面风雪而已,倒是其余贵太妃、太妃,同样是想到北面风雪,忍不住泪流满面,偏偏又不敢多哭,生怕惹怒了这位官家,他们的儿子回不来,没法养老。

场面一时僵住。

又过了片刻,就在吕好问与赵鼎二人无奈起身,准备应对之时,却还是韦太后最有底气,忍不住一时强作欢颜,来做场面上的调和:“九哥太委屈了些……来的路上便听人说,你平素在宫中,都只点一根蜡烛,我还以为是传言,结果现在景福宫里设宴,果然一个案子上只有一个烛台,立着一根蜡烛,吃的还都是猪肉、鸡肉、鱼肉,却比不得你爹爹那时,晚间设宴,几乎是白昼一般,一顿要百只羊的。”

此言一出,场面有些冷的吓人。

不要说几位宰执、尚书、卿丞那里,直接有人在暮色中微微叹气,便是郑太后这些有政治涵养的人,也都晓得是这位韦太后是说错话了。

不过,毕竟是韦太后,是这具身体的生母,赵玖停了片刻之后,终于还是在斜着身子含笑开口了:“太后说的极是,若非晚间几乎如白昼一般,一宴一百只羊,哪里能做的亡国之君?还连带着全家去了五国城?而我若不是连点一根蜡烛都觉得耗费,又何至于另起炉灶,做了个中兴之君?”

“官家简朴。”鸦雀无声之中,居然是郑太后反过来替面色惨白的韦太后出言转圜。“所以能成大事。”

“不是简朴。”赵玖收起笑意,在座中感叹而对。“而是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这一次,连郑太后都面色惨白了,倒是韦太后政治素养着实差劲,缓过劲来后,依然不懂。